審計機構成造假幫兇 監管風刮向事務所
近年來,監管機構加大了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打擊力度。今年5月以來,一些股市“害群之馬”被曝光。這些上市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都有為之放行的審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的身影。素有“經濟警察”之稱的會計師,為何屢屢失守上市審核第一道關口?業內人士指出,與發行人利益綁定是其職業道德淪喪的主因,要改變行業亂象,必須加強監管,加大懲戒力度。
系列造假事件會計師事務所難逃責任
今年以來,13家上市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并處罰。在一系列造假事件爆發之后,此次中注協對安永華明、中匯、中興財光華、中天運、上海眾華滬銀、江蘇蘇亞金誠、北京中證天通、廣東正中珠江等8家會計師事務所的現場檢查,無疑備受關注。
滬上一位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分析,此次執業質量檢查的對象應該是有一定針對性的。
安永的上榜無疑使這家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再度陷入信任危機。據悉,證監會在2012年對具有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檢查中發現,安永華明存在質量控制制度建設不完善等問題,該所在執行某上市公司2011年財報審計項目中發表了不恰當的鑒證結論;在執行某上市銀行2011年年報審計中,未針對重大錯報風險采取恰當應對措施。
一名曾擔任安永(大華)會計師事務所項目經理的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安永審計過的多家上市企業出現業績大幅“變臉”現象,被檢查也在情理之中。
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1年安永審計上市的龐大集團(601258)和比亞迪(002594)的業績變臉幅度分別高達-215%和-98%。2012年審計上市的浙江世寶(002703)更是在上市前夜大玩“變臉”,業績下滑幅度超過37%,上市首日暴漲六倍后,次日即以跌停價報收,令中小投資者深度套牢、虧損巨大。
同樣,此次位于被檢查之列的上海眾華滬銀會計師事務所也存在著類似問題。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眾華滬銀共參與審計了八家公司,其中四家未過會,通過率僅為50%。其中,光一科技(300356)上市前一年凈利潤達7269萬元,同比增38.5%;而2013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的凈利潤瞬間縮水至963.65萬元,同比增長-34.58%。
為爭客戶屢放造假企業
審計機構成為造假幫兇,并非近年新現。從“造假四大天王”瓊民源、鄭百文、銀廣夏、藍田股份開始,直至如今的綠大地、萬福生科(300268)、新大地、海聯訊(300277)等……其中的業績“變臉”均被簽字會計師放行。
隨著越來越多的“注水”業績被曝光,不少投資者質疑,素有“經濟警察”之稱的會計師行業為何屢屢不能盡責,讓上市審核首關屢屢失守?
上交所上市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會計學系教授李若山說,簽字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報的審計工作類似“把關”,目的是確保業績真實性。但目前行業慣例是簽字收入與上市規模掛鉤,企業競相選擇寬松的審計機構,相當于變相鼓勵浮夸造假。
根據審計準則,會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代表認為財報不合格。但近年個股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比重下降明顯。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卻熱衷于更換審計機構。
例如,前后虛增收入達5.4億元的綠大地(現ST大地),就創造了三年更換四家事務所的記錄。檢察機關在起訴書中認為,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與企業高管共謀策劃了上市,并提供虛假年度報告。
李若山指出,審計市場競爭激烈,個別事務所為了爭奪客戶,競相為企業上市隱瞞錯誤。不少個股在被出具非標意見后,也想借更換事務所而“改善”業績,滿足配股、增發等要求。
約束機制何在?
會計師行業亂象叢生,已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重視。證監會多次表示,將進一步強化會計師事務所IPO審計責任追究、提高IPO審計執業質量,會計師事務所應充分關注發行人會后業績變動事項。在剛剛公布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征求意見稿中,證監會再次明確將遏制發行人上市當年業績大幅下滑或虧損的現象。
然而,專家指出,我國對會計師行業的監管仍存在一定缺口。
“關鍵在于,違法的成本和所得不成比例。”一位會計師坦承,目前在中國,會計師參與財務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很低,即使被發現,所受到的處罰也并不嚴厲。“而在國外,審計機構參與造假將面臨極高的法律風險。”
上交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認為,會計師機構應對投資損失負有連帶民事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首先,需盡快建立補償投資者的集體訴訟制度;其次,在市場禁入的同時,可關停慣犯機構并禁止業務轉讓;對于"互謀者"個人,不僅有必要追究刑事責任,行業組織也要剝奪其執業資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我國應及時修訂完善證券法,重點追查為造假上市企業包裝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師腐敗“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