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并購重組實施分道制
上市公司頻現“騰挪”游戲
據市場機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截至今年8月我國共發生654起并購交易,上市公司已成并購主力,交易金額486.96億美元,同比大漲約50%。
并購市場持續活躍,違規卻在頻發。近期珠海中富、北大荒均卷入并購質疑被查。據證監會最新行政公示,魯銀投資、天威視訊、華聞傳媒因涉嫌違法稽查立案,也已被暫停并購重組審核。
其中,珠海中富堪稱“財務性重組”標本。去年9月,這家上市公司在一天內拋出50多條公告,收購其大股東旗下48家子公司股權,最初報價8.85億元,幾乎是其2004年以來的全部凈利潤。
盡管深交所曾發函質問“賠本買賣”的合理性,這一并購案最終依然成行。但并購不久即曝出巨虧。此外,大商股份、康美藥業近年也均陷入被掏空疑云。
信披狀況與審核寬嚴度掛鉤
“我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長期采用行政許可制,諸如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及公司合并、分立均需核準審批。”上海華榮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峰認為,重組機構主觀性過強,交易價值公允判斷不足,是投資者保護不足的重要原因。
“分道制就是監管機構將根據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誠信狀況及財務顧問的執業能力等不同,適用寬嚴差異化的豁免/快速、正常、審慎三大審核通道。”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姬利說。市場人士認為,分道制落地,有望以“獎優罰劣”新機制規范市場亂象。
一是在加快審批效率同時,以明確標準分類約束“污點公司”。市場人士表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規范運作狀況的評價結果、財務顧問執業能力的評價結果,均與審核時的“寬嚴度”掛鉤。
比如,財政部近日發布的2012年上市公司內控報告中,此前被指向大股東賤賣資產的北大荒就與海聯訊、萬福生科并列,內部控制被評“無效”——如符合具體標準,此類“污點公司”的并購行為有望進入“審慎通道”監管。
二是加大處罰威懾力同時,促監管從追查向“事前預防”轉型。從曾被大股東詐騙數億元的明星電力,到因并購案被查的珠海中富,上市公司往往稱交易將帶來業績提升。隨著“泡沫”破滅,信披違規往往受輕罰了事。
■ 背景
上半年并購交易額創新高
新京報訊 (記者李蕾)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交易406起,其中,披露金額的并購案例總計383起,共涉及交易金額403.42億美元,是中國并購市場歷來交易總額最高的半年。
今年前8月,中國市場共發生654起并購交易,同比上升1.2%,涉及交易金額486.98億美元,較2012年同期大幅上漲約50%。其中,上市公司作為并購重組活動的主力,前8月共完成并購交易436筆,總交易金額為315.15億美元,并購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幅明顯。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姬利表示,包括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在內,今年中國并購市場交易活躍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首先,今年宏觀經濟的導向主要是調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給企業并購重組創造大的環境;其次,政府在政策層面上支持企業并購重組,目前已有多項支持并購的政策出臺,比如證監會出臺的并購重組審核分道制,在監管層面上推進并購重組;第三,由于IPO暫停,使得企業轉向并購重組。
■ 案例
在A股過往并購重組過程中,定價不公允、上市公司剝離或者置入資產引發爭議的案例屢見不鮮。近期北大荒的重組案便是“低賣高買”的典型。
【北大荒米業】 十年間剝離比置入價低4.14億
今年7月份,A股上市公司北大荒公告稱,擬以6161萬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北大荒米業98.55%的股權出售給公司控股股東農墾集團。
在10年之前,上市公司以4.76億元從控股股東手中收購了這一資產,十年間剝離比置入價格低了4.14億元。
投資者也對這一交易的價格表示質疑,北大荒米業雖虧損,但營業收入高達83億元,投資者認為北大荒低價賤賣子公司。
剝離米業消息公布后,北大荒股價連續兩天大幅下跌。在股東大會投票中,北大荒剝離米業資產的議案以76.81%的比例通過。
近年9月,北大荒公告稱,北大荒米業營業收入雖然保持很高的水平,但經濟效益一直不樂觀。2010年至2012年累計虧損9.8億元,而由于加工稻米利潤空間逐漸壓縮,前景也不看好。
【美的】 小家電與上市公司“分分合合”
剝離后又置入,置入后再剝離的案例,在A股市場上屢見不鮮,這也并非僅發生在績差公司身上,由于A股公司的殼價值、重視持續盈利能力等原因,上市公司和大股東騰挪資產的情況經常出現。
美的小家電業務與上市公司的“分分合合”也是案例之一。2005年,美的小家電因經營虧損,被視作不良資產,以2.43億元的低價剝離給美的集團。
今年美的集團實施整體上市,小家電業務重新置入上市公司。在經過8年的發展之后,小家電業務從不良資產變為優質資產,按照其重組方案,小家電業務估值達到123億元,較當初轉出價格增值48倍。
但業內人士指出,從A股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看,上市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的置入、剝離資產的情況可能還將持續,這一模式并非不可取,其中關鍵是定價是否公允以及披露是否充分的問題。
而并購重組分道制實施后,證監會對并購重組行政許可申請審核時,會根據財務顧問的執業能力、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和誠信狀況、產業政策和交易類型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的審核制度安排。會計師、券商等中介機構的市場信用將為交易提供背書。 新京報記者 吳敏
■ 分析
根治并購違規仍需強化市場約束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姬利認為,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措施的出臺,年內國內并購市場的活躍程度將進一步提升。
業內人士預計,在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的背景下,今年上市并購交易有望超越2012年。分道制改革體現監管職能轉變,淡化及優化審批的改革理念。
不過,根治并購違規,還需強化市場約束機制。近期重組概念“炒差”及一系列造假案例表明,上市公司董、監、高等內部控制存在改進余地,簽字會計及評估機構等并購第三方約束面臨失靈風險。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認為,上市公司在實施并購重組過程中,仍要真實、有效地披露資產質量及盈利前景,充分揭示風險。同時需強化內部控制,治理中介機構失范。
“預計劃入豁免/快速通道的并購案,審核效率將提高一倍左右。”姬利說。專家認為,仍需借充分信息披露,全面持續揭示風險,遏制并購重組中的內幕交易、市場炒作行為,促進優勢公司產業整合,以真正惠及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