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開閘帶來估值體系重定位
【導讀】歲末年初,滬深股市終于迎來了IPO開閘的消息。截至2日,已經有11家公司拿到首次公開發行的批文,預計到本月底拿到批文的企業將有50家左右。本次IPO重啟的亮點在于,伴隨著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新股發行節奏向彈性化轉變,將有助于緩解市場對資金面的擔憂情緒。從市場的實際情況看,短期內資金分流效應仍將沖擊A股市場,但影響是局部性的。恢復新股發行并不能決定股市中長期走勢,股市運行仍主要由當時經濟基本面和宏觀政策所決定——
時隔1年半的暫停發行后,隨著多家公司發行批文的發放,IPO正式重新開閘。截至1月2日,已經有11家公司拿到首次公開發行的批文。新股開閘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引發各路資金摩拳擦掌準備投資新股。與此同時,市場原先的運行軌跡也將改變。專家表示,新股發行體制變化帶來的是估值體系的重新定位。
IPO正式開閘
本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在發行價格、發行量、財務核查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實現了較大的突破,新股改革在整體上有利于提升未來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會
繼2013年12月30日晚,證監會給首批5家公司新股發行批文之后,12月31日又有陜西煤業、眾信旅游、良信電器、炬華科技、奧賽康和天保重裝等6家公司獲得批文。其中,將在主板發行的公司為2家,中小板3家,創業板6家。至此,史上第8次、也是歷時最長的一次IPO暫停正式告別。
從IPO開閘后的市場表現來看,2013年12月31日至2014年1月2日,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均錄得漲幅,二者分別上漲了0.57%、1.44%。板塊方面,23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有17個錄得漲幅,其中電子、醫藥生物和黑色金屬領漲,分別上漲了3.24%、2.54%和2.28%。而采掘和家用電器表現相對較差,分別下跌了0.52%和0.26%。
從歷史上看,此前7次新股恢復發行后的首個交易日,上證綜指5次下跌、2次上漲。僅就本次來看,IPO重啟“靴子落地”后,市場表現相對樂觀。“與之前IPO開閘相比,本次新股發行重啟的亮點在于,其伴隨著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從審核理念、發行價格和發行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轉變,有利于推動市場的估值體系重新定位,抑制此前困擾市場的新股發行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額的‘三高’問題。”東興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憑表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緩解市場擴容的擔憂情緒。
而在本次IPO開閘之前,擬上市公司還經歷了“史上最嚴”的財務專項審查。自2013年初以來,證監會前后開展了數輪IPO在審企業財務審查工作,排隊企業如新大地、天風節能等因IPO財務報告涉嫌虛增業績而遭到嚴厲懲處。據了解,目前已有83家已經財務審查的企業,預計在1月份,其中約有50家公司新股將獲批并陸續上市。“大浪淘沙”之后,這些擬上市企業的財務質量較以前將有所提升。
“停滯逾一年的IPO正式重啟后,本次新股發行上市在給市場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引發投資者‘打新股’熱情的同時,還將對市場流動性產生一定影響。”國盛證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周明劍表示。
申銀萬國證券認為,以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本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在發行價格、發行量、財務核查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實現了較大的突破,新股改革在整體上有利于提升未來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會。
資金分流影響有限
IPO開閘,短期內資金分流效應仍將沖擊A股市場,但這對市場影響是局部性的,不會根本性地改變市場走向
此前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曾表示,今年1月,預計約有50家公司的新股獲批并陸續上市。在發行上市后,這些新股對資金面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年關之際,市場資金面本不寬裕。近期滬深兩市成交量維持在較低水準,大盤指數也多處于盤整態勢之中。雖然‘打新股’的資金來源究竟源于增量資金還是存量資金,目前還難以判斷,但在流動性中性偏緊的格局下,其對市場資金的分流在所難免。”周明劍認為,IPO開閘短期內將對市場心理層面產生一定沖擊。
據了解,目前A股總市值約為28萬億元,而流通市值約為8萬億元,市場上的資金量和投資者結構在短期內處于穩定狀態。隨著IPO重新開閘,市場的供給端將增大,供需弱平衡格局將被打破。
“1月將有50家公司新股上市,預計總融資規模約300億元左右。從新股發行的中簽率考慮,假設新股認購倍數為4至6倍,那么將分流市場資金量約為1500億元。”王憑表示,由于A股市場存在大批未解禁的限售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價值投資者,這一資金量對流通規模相對偏小的A股市場將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利空。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經過長期停發新股及IPO財務專項檢查之后,目前留下的在審企業都是相對較好的企業,能吸引大量資金參與炒作,如果市場賺錢效應足夠,資金面的緊張狀況可能會低于市場預期。
鄧舸也表示,發行節奏的市場化,并不意味著目前已通過發審會的80余家企業馬上全部發行完畢。通過發審會審核的企業需要按照新的改革意見對申報文件作出必要的修改,并履行相關程序。部分通過發審會的企業由于中介機構正被立案調查,無法取得核準文件。總的來看,這些企業完成發行需要一定時間。
這意味著,市場擴容壓力不會驟然增大,新股發行的彈性化節奏將有助于緩解市場對資金面的擔憂情緒。而從市場的實際情況看,恢復新股發行并不能決定股市中長期走勢,股市運行仍主要由當時經濟基本面和宏觀政策所決定。
新體制有待夯實
針對新股“三高”現象,本次IPO重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予以緩解。但也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三高”問題難有明顯改善
“新股炒作、新股供求不均衡、‘打新熱’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導致新股發行定價高,從2008年至今,新股發行價是老股的2.59倍。而其上市價格是老股的2.89倍。”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只有徹底消除“三高”,股市才能走出低迷。
本次IPO改革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三高”問題,如推動老股東轉讓股票,增加單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供應量;針對發行人,把減持行為與發行價掛鉤,限制發行人定高價;確定發行價時,要求先剔除報價最高的10%的申購量;針對主承銷商,引入自主配售機制等。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王稹認為,IPO重啟,預計還是競價拍賣的規則,因此發行中的“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仍難有明顯改善,實際上,這本身就是市場競價行為。不過,老股轉讓、減持與發行價掛鉤、剔除報價最高的10%等措施將影響投資者的網下申購策略,IPO重啟初期的報價可能略低。
事實上,早在2012年10月,證監會已著手推動新股發行體制市場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方向。“股票發行注冊制將最終消除‘三高’,但由于注冊制目前還無法立即實施,市場處于暫時的過渡期。”李大霄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買新股還需“晾一晾”。挖掘低估值、業績增長穩定的白馬股,把握政策熱點,是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而新股發行由核準制向注冊制過渡后,中小散戶投資者打新股更需要理性判斷,盡管“國九條”已經出臺,但“打新”的利潤空間將被收窄,盲目打新股仍會承擔較大風險。
而與IPO開閘一同公布的,還有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理念,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審核標準更加透明,審核過程同步公開,通過提高新股發行各層面、各環節的透明度,努力實現公眾對全過程監督。《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充分體現以市場化和法制化的手段來解決新股發行中諸多問題的改革思路。
“要推動新股發行真正實現市場化和法制化,還需要進一步充實和細化IPO信息披露規則。”國都證券策略分析師肖世俊認為,監管的重心要由發行環節向披露環節轉移,只有建立監督檢查的長效機制、完善后續問責機制,以此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確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公開性及公正性,才能提高投資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