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稅即將推出稅改重點敲定
環境稅即將推出
受不利氣象條件及入冬以來用煤取暖等影響,近兩個月以來,我國各地開始頻發霧霾天氣。據報道,近期全國已陸續有104座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污染程度,一時間,市場對環保治理的關注度再次飆升。
12月10日,權威人士向透露,國務院正加緊對環境稅方案進行審核,有望在月底或明年初推出。而上周五,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也曾透露了,環境稅方案已上報至國務院,正在按程序審核中。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環境稅征收是個非常好的時機。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壓力很大,除了加大環保核查力度外,征收環境稅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企業成本和環保投入,用市場化的手段倒逼,淘汰一些環保意識差的企業,減少政府用行政手段強制關停的“阻力”。
據悉,“提高稅率是環境稅制定的重點之一,和目前的費相比,稅應該收得更多,以實現對企業的制約。環境稅的征收應以稅務部門為主,環保部門進行配合。環境稅以費改稅為主,征收范圍包括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和噪音等在內的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業內士指出。
財政部財科所的報告指出,未來環境稅的征收應該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先選擇實施條件成熟,易于推行的污染物征收,“十二五”期間可選擇開征稅目的為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氨氮化物、二氧化碳等,因為上述幾類的征收對象穩定,而在“十二五”之后可對廢氣、廢水、噪音及固體廢棄物等其他項目研究開征。
蘇明認為,未來環境稅的主要實施路徑是將排污費等改為環境稅,而且肯定會提高稅率,不然以現在的排污費標準,直接改環境稅就沒有意義了。未來實施可以選擇地區試點,也可以選擇將部分污染排放物費改稅直接一步到位。
分析人士表示,費改稅后,環境稅的總收入要高于排污收費的總量。據測算,目前我國一年排污稅收入大約600億元,碳稅收入大約為400億元。也就是說,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計,環境稅每年可達1000億元的規模。環保類公司或迎來新一輪的爆發。
稅改重點己敲定
盡管,目前環境稅還沒推出,相關情況也還不明朗。不過,環境稅改重點己敲定,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分析指出,劃定生態紅線,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最終還是要用價格杠桿來調節,通過資源稅和環境保護費改稅,這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征收范圍。其中,要在過去強調的“誰污染誰付費”原則基礎上,加上“誰破壞生態誰付費”、“誰使用資源誰付費”兩個原則,讓破壞者擔責,讓受益者補償,才能徹底強化生態保護。
“三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顯示隨著我國對于生態文明的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稅開征己經非常迫切和重要。目前制定環境稅法和開征環境稅的基本條件已具備了,因此應抓緊時間推出。”專家表示。
事實上,早在2008年初,相關部委即開始聯手研究環境稅開征工作。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稱,財政部、稅務總局、環保部已經將環境稅問題列入議事日程。同年5月底,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表示,將研究開征環境稅方案。而近兩年來,霧霾天持續大范圍擴散,尤其今年是國慶黃金周期間,華北地區的北京、河北大部分時間均處于霧霾籠罩之中,這令環境稅開征的呼聲比以往任都高漲。
財政部財科所的報告認為,未來環境稅應該作為中央和地方共享的稅種,由地稅征收,在中央與地方分成方面,地方拿大頭,中央拿小頭,比例為8:2。環境稅以地方為主,具有一定的政策延續性,排污費90%歸屬地方,10%交中央,而且就未來治理污染的責任主體來說,地方的責任更大一些。
據悉,在計稅依據上,研究者們提出了標準,即污染排放稅以生產所產生的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為依據,對實際排放量難以確定的,根據納稅人的設備生產能力及實際產量等相關指標測算其排放量;而碳稅則以對產生CO2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按照含碳量測算排放量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