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作用不宜夸大
自上海和重慶劉昂第開始試點征收房產稅,這一稅目就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擴圍的傳言更是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在各大媒體的版面之上。究其原因,便是民眾希望房產稅能夠使得房地產價格回歸理性,然而據會計師網()所獲知的消息顯示,專業人士普遍認為,房地產稅的作用不應該被夸大。
分析認為,城鎮化建設、土地財政、房地產調控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詞匯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一般認為,城鎮化人口比例和非農就業比例,是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國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按戶籍人口計算僅為35%左右,不僅明顯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許多同等發展階段國家的水平。
推進城鎮化的錢從哪里來,是困擾地方政府的難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地方財政的55.4%是 “土地財政”。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局部地區過度依賴房地產業,過高地價推高房價,出現了城市擴張大建空城的現象,影響城鎮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
有分析認為,據此,城鎮化融資渠道將被拓寬,城鎮化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可能得到解決,也避免地方政府一味依賴土地財政的問題。但辜勝阻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4第一季度)上指出,局部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過快增長不容忽視。
從現實發展情況來講,當前我國的政府性債務確實存在增長過快、負擔較重、結構失衡等問題,存在一定風險。一是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增長過快,省市縣三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年均增長19.97%,其中縣級政府債務問題較為突出,年均增速高達26.59%。二是部分地區債務負擔較重,截至2012年年底,有3個省級、99個市級、195個縣級、3465個鄉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三是“借短投長”結構失衡,償還期限較為集中,截至2013年6月,超過六成的債務需要在2013年7月至2015年年底內償還,償債壓力較大。地方政府舉債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和土地償債,加上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運作不規范、信息不透明、償債能力有限,可以說地方政府“財根”、“地根”、“銀根”緊密相連,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相互交織,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則各種風險將交叉感染,嚴重影響我國金融體系和財政發展的可持續性。
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所需資金缺乏,房地產調控也是“十調九空”。有學者認為,房地產稅是調控房價與消除貧富差距的有效手段,可以抑制房產投機,實現收入再分配。2014 年3月5日的政府報告提到,作為今年的稅制改革課題,將“做好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立法相關工作”。各方猜測,這一長久以來的課題將迅速得以解決。但財政部在其后記者會上,卻強調政府尚未準備將房產稅試點范圍擴大到上海(樓盤)、重慶(樓盤)以外的地方。為何如此?首先阻力來自地方政府。去年一季度,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長6.9%,比2012年同期回落7.8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0.2%,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3.7%。地方財稅增加主要來自房地產成交額增加推動,可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之高。
同樣,以房地產稅代替土地財政,其效果也值得懷疑。有觀點認為,稅收的宏觀調控作用,主要體現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通過中央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特別是在貨物和勞務銷售環節征收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收益分配環節征收的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實現。房地產稅屬于對存量財產征收的地方稅,難以設想它具有宏觀調控功能,也鮮見各國通過房地產稅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做法。雖然我國房地產稅制度大體上全國統一,但這并沒有改變其性質和作用,更不能因此夸大其性質和作用。可以設想,一年區區2000多億元的房地產稅收入,對于我國龐大的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財政收支規模來說,真能“四兩撥千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