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獲財稅紅利 電商系供應鏈金融崛起
今年七八月,宏觀經濟數據全線下挫,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由此小微企業被視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調動全民創業創新熱情、激活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源泉。國務院近日部署措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其中,加大稅收、融資、財政支持、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等財稅支持政策是重點。事實上,近年來異軍突起的互聯網金融已成為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的重要渠道。隨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征信體系不斷完善,以阿里小貸、京東小貸為代表的電商系供應鏈金融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小微企業打造經濟新增點,政策破解兩大難題
我國經濟發展重心正逐漸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中國制造”向“中國服務”的轉型過程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小企業將成為中堅力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六項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新舉措,包括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大稅收、融資、財政支持,加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對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的支持,加大服務小微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方便企業獲得政策信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供更有效服務。
一直以來,融資難、稅負重是小微企業所面臨的兩座大山。對此,新政進一步擴大扶持范圍。在稅負方面,自10月1日至2015年年底,將月銷售額2萬-3萬元人民幣的小微企業也納入暫免征增值稅、營業稅范圍,預計將使不少于1000萬的小微企業受益。在融資方面,提出鼓勵銀行單列小微企業信貸計劃,鼓勵大銀行設立服務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并推動民營銀行設立取得實質性進展。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分別提出了有關政策措施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互聯網金融激活民間借貸,電商系供應鏈金融崛起
事實上,由于信用評級無法支持信用貸款,抵押保證難以滿足銀行要求等原因,小微企業融資對于銀行而言風險很大。長期以來,很大一部分小微企業很難通過銀行等途徑獲得融資。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P2P、供應鏈金融等模式創新層出不窮,不斷激活民間借貸活力,成為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P2P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關鍵部分,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規范民間借貸,受到市場高度關注。而近年來電商成為小微企業創業的主戰場之一,國內電商平臺衍生的供應鏈金融隨之成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途徑。
2010年成立的阿里小貸已成為國內“電商系”小額貸款公司的代表。截至2013年底,阿里金融服務的貸款對象超過34.2萬個,阿里小貸的貸款余額約124億元人民幣,小微貸款業務的收入合計達17.2億元人民幣。京東則推出了“京保貝”業務,京東小貸公司也已落戶上海嘉定,并通過監管部門的審批。此外,唯品會、一號店、百度等也已涉足小貸市場。
一方面,電商系供應鏈金融基于企業的交易活動有效識別交易背景的真實性、交易的連續性、交易對手的履約能力,并通過了信貸業務的封閉運作和貸款的自償性,保證貸款的安全性。這種業務模式既突破了商業銀行傳統的評級授信要求,也無須另行提供抵押質押擔保,切實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的征信體系已經成為整個經濟征信系統中不容忽視的力量。未來中國的征信系統或向多層次的方向發展,即以官方系統為主,吸納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相關民營企業進入征信領域。據報道,阿里巴巴已于近期向監管層正式提交民營銀行籌建申請方案,存貸模式為“小存小貸”,將主要基于互聯網運營。
網貸業風險管控成重要議題
西南財經大學等研究機構近期公布的報告顯示,去年我國民間金融市場規模超過5萬億元。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金融是民間融資的互聯網化。將民間借貸陽光化、透明化和規范化,始終是監管要解決的問題。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開展小貸業務關鍵在于做好風控,互聯網企業單純依靠線上沉淀的交易數據來進行風險審查并不靠譜,需要輔以線下盡職調查來降低壞賬風險。而對于P2P行業,此前不時出現的平臺跑路現象,讓各方不得不重視風險問題。
目前,監管層的調研活動非常頻繁。據報道,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陳寶國近日在該協會第二批會員單位頒發儀式上透露,業界翹首以待的央行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將在年內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