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背景
(1)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英、法、德等西方國家先后完成了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最終戰勝封建制度而確立下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它本身的各種內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和深化,這就為從理論上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和發展趨勢提供了比較充分的條件。
(2)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為改變自己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為****資本主義制度,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迫切需要用革命理論來指導自身的革命斗爭實踐。 (3)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和研究成果,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來源。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源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和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來源。
(二)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1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歸根到底,取決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變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改變自身的性質,這就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2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
經濟制度是指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占主體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反映生產關系的性質。經濟體制是指一定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反映社會經濟采取的資源配置方式。
(三)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
1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經濟范疇。
商品經濟是相對于自然經濟而言的。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的一種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基礎是市場機制。它與計劃經濟相對應。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又有內在的一致性: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則是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2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衡量勞動量的自然尺度是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的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四)貨幣
1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
貨幣是在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長期歷史過程中逐漸產生的。貨幣的產生是價值形式自身發展的結果,是價值發展的完成形式。
2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貨幣的本質體現在它的職能中。貨幣的職能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五種主要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3貨幣流通規律
(1)金屬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是指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如何決定的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用公式來表示就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X商品價格水平)/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平均周轉次數)
(2)紙幣流通規律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貨幣符號或價值符號。由于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因此,紙幣流通規律必然是,紙幣的發行量必須和流通中實際所需的金屬貨幣量相適應。
4紙幣和信用貨幣
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其發行數量與黃金儲備沒有法定關系。
信用貨幣是指代替金屬貨幣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證券,包括:期票、匯票(統稱票據)、銀行券、支票等。
5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這兩種經濟現象都來自于紙幣的發行量和流通中實際所需的貨幣量不相適應。當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時,就會出現紙幣本身的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通貨膨脹;反之,當紙幣的發行量少于流通中實際所需的貨幣量時,就會出現紙幣本身的升值,物價下跌,這就是通貨緊縮。
(五)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量來進行。也就是說,價值規律是闡述價值如何決定和如何實現的規律。
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以價值為基礎。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主要有:①價值;②市場供求狀況;③貨幣自身的價值(現實生活中具體表現為紙幣發行量);④政府的經濟政策;⑤商品生產經營者之間的競爭。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1)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根據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2)價值規律所要求的等價交換,并不是指每一次具體的商品交換都是等價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