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資格考試輔導教材《中級會計實務》科目答疑(二)
2012年度中級會計資格考試輔導教材《中級會計實務》科目答疑(二)
問題 1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16 頁, [ 例 2 — 1] ( 2 )①中,借:委托加工物資,在( 3 )①中是借:原材料, (2) ②中是借 : 委托加工物資 , 而 (3) ②中為什么是借 : 庫存商品 ?
解答: 該例中第( 3 )步中甲企業根據收回委托加工材料的不同用途,分為“用于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和“直接用于銷售”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下收回的委托加工材料處于存貨生產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因此有原材料和庫存商品的區別。
問題 2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31 頁 [ 例 3-3](3) 的會計分錄中,甲公司購入需安裝的設備會計科目為什么是“工程物資”而不是“在建工程”?
解答: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工程物資”科目是用于核算“企業為在建工程準備的各種物資的成本,包括工程用材料、尚未安裝的設備以及為生產準備的工器具等”,因此本例中應通過“工程物資”核算。
問題 3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36 頁, [ 例 3-5] 甲公司賬務處理( 1 )中應計折舊額為什么用 600000 ×( 1-3% ),而不是 600000 ?請解釋固定資產扣除預計凈殘值的意思。
解答: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應計折舊額是指應當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的原價扣除其預計凈殘值后的金額。預計凈殘值預期能夠在使用壽命終了后收回,因此不應當在使用過程中進行折舊。
問題 4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44 頁 ,[ 例 4-2] 中賬務處理: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 9000000 ×( 12000000 ÷ 24000000 )為什么?
解答: 在同一土地上存在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權,應當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 3 號——投資性房地產》 的有關規定按照合理的方式劃分投資性房地產的土地使用權。
問題 5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54 頁,倒數第 2 行,購買方為企業合并發生的審計、法律服務、評估咨詢等中介費用以及其他相關管理費用,應當于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與第 55 頁倒數第 7 行企業合并成本包括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該如何理解?
第 55 頁,倒數第二段,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成本包括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而在下一段及后面例題中,有關費用卻計入了管理費用,請說明?
解答: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 4 號》的規定,在企業合并中,“購買方為企業合并發生的審計、法律服務、評估咨詢等中介費用以及其他相關管理費用,應當于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問題 6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56 頁, [ 例 5-2] 會計分錄中,貸:無形資產、銀行存款、營業外收入這 3 個金額是如何計算的?無形資產的 40000000 與表 5-2 中公允價值的金額為何不一致?
解答: 本例中無形資產金額是土地使用權和專利技術賬面原值的合計數,銀行存款是支付的合并對價與支付的評估費用的合計數,營業外收入是因無形資產處置而確認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異。
問題 7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57 頁, [ 例 5-3] 中投資按照“權益法”、“成本法”核算的概念分別是什么意思?
解答: 本例中在合并前,因 A 公司能夠參與 B 公司的財務和生產經營決策,對 B 公司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按照權益法核算。而后, A 公司又增加投資,根據題意獲得了 B 公司的控制權,因此對 B 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
問題 8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63 頁,例 [5-11] 中調整后的凈利潤過程,為什么要這樣計算?
解答: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 2 號——長期股權投資》第十二條的規定,投資企業在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凈損益的份額時,應當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后確認。本例中調整的凈利潤即依照該規定計算而得,其中存貨因取得時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在出售時按照出售比例調整凈利潤,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則按照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的差異對當期折舊的影響調整凈利潤。
問題 9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68-69 頁, [ 例 5-16] 與 [ 例 5-17] 都是除所實現凈利潤外,未發生其他計入資本公積的交易或事項,為什么 [ 例 5-16] 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而 [ 例 5-17] 卻計入“投資收益”?
解答: [ 例 5-17] 中“ B 公司并未發生其他計入資本公積的交易或事項”,計入投資收益的是 A 公司應享有的 B 公司本年度實現的凈利潤。
問題 10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69 頁, [ 例 5-16] 第 4 行中“其他原因導致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價值變動 900000 元”,是如何計算的?
例 5-16 ( 2 )中提到的 10% 股權與之后的 12% 股權在計算中運用的為什么不同?
解答: [ 例 5-16] 中其他原因導致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 =1 200 000-300 000=900 000 ; [ 例 5-16] 中原取得的 10% 股權需要按照權益法的方式追溯調整,新購買的 12% 的股權取得時點與前者不同,因此處理方式不完全一致。
問題 11 . 《中級會計實務》第 69 頁, [ 例 5-17] 中, B 公司公允價值由 4500 萬到 8000 萬,期間實現凈利潤 2500 萬,公允價值 4500+2500=7000 萬, 8000 萬 -7000 萬 =1000 萬, 1000 萬× 40%=400 萬。是否該做一筆會計分錄,借:長期股權投資 - 其他權益變動 400 萬 貸:資本公積 - 其他資本公積 400 萬,題中假設 B 公司未發生其他計入資本公積的交易或事項,但 A 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2000 萬 +1000 萬 =3000 萬(此還包括了 200 萬的商譽),而按 B 公司公允價值 8000 萬× 40%=3200 萬,如何做會計分錄及解釋?
解答: 本例中設定的公允價值為 8000 萬,根據題意無需補做分錄。
問題 12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70 頁,利潤分配 - 末分配利潤 7200000 是如何得來的?
解答: 由于本例中 A 公司按照凈利潤的 10% 提取盈余公積,因此未分配利潤 =8000000 ×( 1-10% ) =7 200 000
問題 13 . 《中級會計實務》第 70 頁, [ 例 5-17] ( 2 )中: A 公司賬務處理:盈余公積、利潤分配、投資收益的 3 個金額是如何計算的? A 公司持股比例減少 20% ,并不能對 B 公司實施控制,還能按權益法核算嗎?
解答: 本例中自購買日至處置投資日期間按處置后持股比例計算的凈利潤為 10000000 ,其中以前年度凈利潤為 8000000 ,本年度凈利潤 2000000 ,以前年度凈利潤還需要按照 10% 比例提取盈余公積。 A 公司持股比例減少 20% 后剩余股權比例為 40% ,根據題意對 B 公司能夠產生重大影響,應當按照權益法核算。
問題 14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71 頁, [ 例 5-19] ( 2 )的會計分錄中的金額 1500000 是如何計算的?
解答: 其他權益變動 =6000000 × 25%=1500000 。
問題 15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165 頁,倒數第 2 行 : 8460000-
5700000=276000 元 ( 正確應該是 2760000 元 )
解答: 第 165 頁倒數第 2 行得數應當為 2 760 000
問題 16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323 頁, [ 例 18-4] ①的( 3 ) 調整應交所得稅的會計分錄,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0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2000000 。是否有誤?
經查閱企業會計準則講解及注會 2011 教材,會計分錄為: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000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2000000 。資產負債表項目調整為:調減遞延所得稅資產 1500000 元,調減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000000 元。 請問哪個正確?
解答: 本例中應將①的( 3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應改為“應交稅費 - 應交所得稅”,以下順調。
問題 17 . 《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第 316 頁, [ 例 17-3] ( 1 )②的會計分錄為,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750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 所得稅費用 75000 請問會計分錄是否正確?在本例( 3 )財務報表調整和重述中只提及在資產負債表中應調減應交稅費 75000 元,而沒有提及上述分錄中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本例是否無需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因為本例中確實因少提折舊而影響了應交所得稅額,而非因少提壞賬準備而不影響應交所得稅(因減值準備不允許稅前扣除)。
解答: 應將( 1 )中②的會計分錄“借:遞延所得稅資產”改為“借:應交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