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銀行回應違規:已經進行積極整改
根據審計署公布的審計結果公告,建行和農行主要涉及違規發放法人貸款、違規辦理票據業務、違規發放個人貸款、違規辦理存款業務、損益不實等問題,進出口銀行涉及違規發放貸款、違規處置不良貸款、“三查”工作不嚴等問題。
違規票據“后遺癥”?
一家國有大行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商業銀行違規放貸的現象屢禁不止,利益驅動是銀行違規放貸的內在動力,一些銀行盲目追求利潤而放松貸款條件,信貸需求旺盛的房地產市場尤為如此,此外,地方分行與當地企業的“關系貸款”中,亦難以避免違規現象。
審計署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有關金融企業要嚴格執行國家信貸政策,合理控制信貸投放總量,防止通過非信貸渠道和表外業務等向社會變相擴大信貸規模,嚴控銀行資金投入國家宏觀調控限制領域,確保信貸資金真正用于實體經濟。
實際上,2011年以來,由于信貸緊縮政策的實施,企業融資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銀行通過各種手段騰挪信貸資產,將其轉移至表外。票據業務即為銀行的手段之一。
上述銀行內部人士表示:“一些銀行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減少了自身的信貸規模,再從農信社手中逆回購買入票據,既削減了信貸規模,票據又重新回到自己手中,從而騰出信貸額度。”
在信貸收緊的形勢下,票據業務常常被銀行視作消滅信貸規模的“影子”工具。2011年是票據業務激增的一年,2011年年中,河南省農信社采用上述模式幫助多家商業銀行“削減信貸規模”被曝光。監管層出手整治,2011年6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票據業務監管的通知》,要求全面開展檢查,重點檢查會計科目設置與執行的規范性、銀行承兌匯票貿易背景的真實性、貼現資金流向和合規性及是否通過票據貼現逃避信貸規模等。
嚴查票據融資的效力得以顯現,央行2011年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可以看出,當年前三季度,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9825億元,同比少增9843億元,二季度銀行承兌匯票增加1.33萬億元。
2012年銀監會又下發《關于加強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監管的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客戶授信調查,嚴格審查票據申請人資格、貿易背景真實性及背書流轉過程合理性。科學核定客戶票據業務授信規模,防止簽發超過企業授信限額的票據,防范各種“倒票”違規行為。
從審計署審計結果可以看到,在2011年,建行和農行均發生了違規票據業務。建行分行違規辦理票據業務共10.92億元,其中2011年發生9.19億元,主要是違規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及開立信用證等;農行分行向不具備償還能力或提供虛假資料的企業發放貸款及簽發承兌匯票6.44億元,其中大部分已形成不良。
銀監會的規范使得銀行票據業務受到極大影響,不過,商業銀行又找到了新的出口,借道信托公司,發行票據類信托產品。監管層擔憂信貸規模失控,2012年1月,銀監會以“窗口指導”方式下發有關暫停票據信托的通知。
從兩家銀行2012年年報可以看出,農行票據貼現不良率有所下降,而建行此項數據有所上升,截至去年年末,農行票據貼現不良貸款余額0.12億元,較2011年末減少0.19億元;不良貸款率0.01%,下降0.02個百分點;而建行票據貼現不良貸款余額從2011年末的1111.81億元上升到1375.58億元。
邊審邊改風險可控
審計署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截至2012年3月底,審計指出的具體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
建行公告稱,該行確定“邊審邊改”和“有效整改”的原則,對此次審計指出的具體問題已經進行了整改。建行在這次整改工作中,針對規章制度不完善問題,全行共制定(修訂)制度29項,完善業務流程13項。
“截至公告日,審計指出問題的整改率達到98.62%。涉及的貸款已采取了相應的風險防范和化解措施,貸款風險基本可控;財務收支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有關會計賬務進行了相應調整;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相應的責任追究。對于未完成整改的問題本行將持續跟蹤,加大整改力度,直至問題全部整改。”農行公告稱。
進出口銀行則要求各單位制定整改工作責任制,將整改工作層層分解、整改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加大考核和問責力度,強化員工責任意識。進出口銀行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共處理處罰責任人10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