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靠譜的審計報告
我以為,本周初中國國家審計署發布的最新報告是靠譜的。該報告重點闡述了對36個地方政府2012年底所持債務的審計結果,36個地方政府截至去年底負債總額共計3.85萬億元,較2010年底增加了12.9%。這是極少數由中國官方進行的對中國內地地方政府債務的正式統計,其結果自然備受關注。據媒體報道,這份審計報告共對223個融資平臺公司、1249個經費補助事業單位、903個政府部門和機構以及2.2萬多個項目進行了審計。調查涵蓋15個省、3個直轄市及其所屬的15個省會城市、3個市轄區共計36個地方政府。
之前一次,中國審計署調查稱2010年底地方政府未償貸款規模為10.7萬億元。按此規模推算,國家審計署這次采樣是合理的。審計報告同時發現,地方政府負債情況較2010年底有了一些改善,有24個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占其財政資源總量的比例有所下降。
然而,其他統計結果證實了市場的憂慮并非空穴來風。報告稱,2012年底有九個省會城市的未償債務占其財政資源的比例超過100%,其中一個省會的比例接近190%。如再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這一比例則高達220%。報告說,在接受調查的15個省會城市中,有13個去年底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占其財政資源的比例為20%,其中一個未指明的省會最高達到近68%。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該報告表達了對中國內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擔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負責為地方建設的大部分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占此次審計所涵蓋的地方政府總債務的45.7%。報告說,截至去年年底,審計涵蓋的223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中有151個收入不足以償還貸款本息,有37個出現虧損。
在官方統計之外,其他統計口徑和經濟數據都顯示,中國地方政府可能從銀行、債市和所謂“影子銀行”借了規模達人民幣數萬億元的債務。這一負債支出正面而言確實支持了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政府服務,刺激了當地經濟增長。但問題是地方政府限于不能自借資金,只能通過政府支持的地方融資平臺或半官方機構借錢。地方政府曲線借貸的結果是避開了規定,也令債務質量與風險敞口“失明”。有分析指出,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別說還貸,應付正常的政府運轉開支也有一定困難。近年來,平衡預算一直是地方政府,特別是縣級以下政府的心病。
值得注意的是,剛剛發布的這份審計報告稱,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因土地收入減少而加劇。“土地財政”在中央政府嚴厲調控之下出現貧血,令很多地方政府無法用賣地所得償還債務。此外,隨著金融系統監管加強,地方政府從銀行獲得貸款難度增大,信托、理財等非常手段便成了地方政府的救命稻草。上述報告顯示,已經有償債能力不足的省會城市借新債還舊債。調查的5個省會城市去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借新還舊率超過20%。報告還說,截至去年年底,兩個省會逾期債務率超過10%,但沒有透露是哪兩個省會。
對中國經濟前景關注的投資者,必須了解該報告調查的是省會城市。這些城市經濟體量較大,也相對穩定。而問題更多可能出在省會以下的級別更低的地方政府,它們借貸的需求更大,手段更少,還貸也更為困難。所以,一份靠譜的審計報告告訴市場,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是實實在在的,投資者需要評估這種壓力會不會蔓延至銀行和金融業并造成事實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