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預警環保資金問題
【導讀】2014年地方兩會紛紛把環保治理列為關注焦點,不少省份和地區擬投入巨資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但《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梳理審計署近三年發布的環保相關領域資金審計公告發現,環保資金“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專家指出,審計報告給未來環保領域的巨資投入提出預警,需警惕相關部門和企業“雁過拔毛”,蠶食相關環保資金。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省份的環保資金投入計劃都比往年要高很多,圍繞著霧霾和生態治理,預計2014年各地的資金投入將出現新的高潮。”
記者日前從北京市環保局了解到,北京市4年內將投入7600億元用于源頭控制減排工程、空氣重污染應急減排工程等。上海市市長楊雄日前指出,2014年,上海市環保投入將保持在全市G D P的3%。記者了解到,上海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602.12億元,如果照此初步估算,上海環保投入將超648億元。
“如此龐大的環保治理資金投入,也讓我們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真正確保資金投入的有效性。”柴發合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他坦言,各地環保治理資金可能會包括治理環境問題的資金投入以及一些環保科研、技術研發等相關專項資金,一直以來因為缺乏有效監管,成為極易孳生腐敗的“溫床”。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環保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總體而言,環保投入增加是件好事,但是地方環保投入很大,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治理效果,資金使用效率并不高,一些急需環保投入的領域資金難到位,“層層上報、到處找門路”讓很多需要申請環保資金的企業最終無奈放棄,一些專項經費甚至成為某些政府或者利益集團尋租的工具。
時間:2014-02-11 責任編輯:zgkspx1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