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苦作樂 中美審計制度差異或存有風險
編者按
中概股的黃金時代,似已再次到來。
北京時間9月19日22:30,馬云和他的團隊,正在華爾街慶祝阿里巴巴上市,我的朋友圈響聲不斷,時有貴人發送彼岸現場圖片。
這是一場盛宴。畢竟,作為中國第一大電商,阿里巴巴刷新了美國IPO募資記錄,馬云問鼎中國首富,追隨多年的元老們身價倍增。
這一切發生在A股IPO腸梗阻之際,海外上市再度造就神話。
遺憾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愿扎堆八卦造富故事,繞道數百億美金和個人巨額財富,繼2013年“非死不可”專題之后,再次聚焦招股書及其他細節,意圖以管窺豹,初探中美資本市場的制度差異,厘清優質資源舍近求遠的根源。
“出海”熱情難減
截至目前,根據粗略的估算,中國遠赴海外上市的企業,僅在美國,已達百余家規模。
這一現象在互聯網行業表現得極明顯,1999年,中華網作為全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始,此后15年共掀起5次浪潮。
搜狐、百度、騰訊、京東和阿里巴巴,諸多互聯網企業紛紛逐鹿國際資本市場。2014年上半年,海外上市的10家企業中,有8家為純粹的互聯網企業,剩余的兩家愛康國賓和達內科技,均涉獵線上業務。
實際上,其他領域企業海外上市同樣熱情高漲。整體來看,國內奔赴海外上市的“主戰場”主要涵蓋金融、消費品制造、連鎖經營、房地產、互聯網、醫療衛生等行業。金融行業的融資規模最高,占2013年中企IPO總額的45.90%
天鷹資本撰寫的《2013-2014年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白皮書》統計,截至2013年,共83家中國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完成IPO,合計融資約1199.56億元,IPO數量與融資額分別同比上漲40.68%與91.74%。
“2014年下半年,預計中國內地企業在美國、香港資本市場會更加活躍。”《白皮書》如是指出。
《白皮書》還指出,2013年,香港資本市場表現十分活躍。當年共有67家中國內地企業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同比增長71.79%;合計融資規模約達1135.78億元,同比增長94.76%,比2012年增長近一倍。另有8家企業登陸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資本市場,合計融資53.39億元。
據美股資訊商MarketWatch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概股在美國通過IPO總計籌資35億美元,創2007年四季度以來的最高金額。
多位國內投行人士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企業遠赴海外上市的華麗光環背后,其實是國內資本市場優質資源的流失。這些海外上市企業,無一不是在國內的資本土壤培育起來,及至上市分紅階段,卻讓海外投資者得了好處。
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2014年兩會期間明確表示,諸如當當網、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選擇海外上市,值得反思,創業板規模還不大,無論規模、質量都處在關鍵的發展時期。
制度靈活助推發展
實際上,在遠赴海外上市的企業中,大部分是因為不能滿足國內上市的需求不得不轉戰。
國內資本市場對上市企業的股權結構、盈利狀況等方面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百度、騰訊及京東等互聯網翹楚均無法達到在A股上市的標準。百度、騰訊的高管都曾公開表示,并非不考慮A股市場,而目前的狀況無法達標。
“美國市場之所以吸引中國投資者,根本在于中美上市制度不同。”一家全球知名投資管理公司的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的上市制度像是注冊制,對公司之前的盈利要求并不高,它更看中企業的盈利模式,換句話說,在美上市的關鍵詞是盈利模式,不需經歷審核,制度相對更具靈活性。”
制度靈活方面,美國市場的確具有一定優越性,A股IPO仍需排隊等候,一些企業擔憂錯過良好的發展期,于是選擇海外上市。
此外,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些企業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國內投資人的短視。”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此前表示,“由于國內熱衷投資‘最后一公里’,一些互聯網公司創業初期很難獲得資金,其獲得的風投資金大部分來自境外,受‘境外企業無法在內地上市’規則限制,這些‘外國公司’成長起來后注定無法在內地上市。”
一位騰訊的工作人員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外資本市場側重點不同,國內更多把資本市場當作為成功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的方式,國外則經常使用資本市場推動企業的早期發展,雙方側重點不同。”
從企業海外上市后的業績看,也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4年上半年,赴美上市的10家企業分別為達內科技、愛康國賓、樂居、新浪微博、獵豹、途牛旅游網、聚美優品、京東商城、智聯招聘和迅雷,截至7月,這些企業的股價平均漲幅約達30%。
光鮮背后也有無奈
實際上,海外上市企業除表面光鮮外,也有許多無奈和麻煩,生存狀態并不都如外界想象的美好。
近期,天合化工和世紀互聯,頻遭到做空伏擊。
上周三,美國一家名為Trinity Research Group的投資機構發布報告稱,世紀互聯可能是一場騙局,并預計其股價將跌至零。
該機構表示,長達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世紀互聯存在財務和運營業績作假的行為;對世紀互聯收購的子公司的實地調查表明,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鬼城一般。”
受此影響,世紀互聯兩天累計下跌43%,隨后公司CEO陳升發表聲明駁斥前述機構的說法,事件才出現轉機。
實際上,近幾年來,中概股遭狙擊的事件屢屢發生。從恒大、奇虎360、新東方等,再到世紀互聯、天合化工及彩票500,都曾受到做空機構的猛烈攻擊。
慘痛境遇背后,則是艱難的生存環境。據普華永道的統計,2012年上半年,從美國資本市場退市的中國企業達19家。
除屢遭做空外,監管層面的壓力也讓中概股備受壓力。
“最核心的是中美雙方對于上市公司審計相關文件是否公開之間的矛盾。”上述資管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截至目前,雙方就此仍有爭議。”
據該人士介紹,2013年,PCAOB(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曾和中國監管機構達成協議,包括允許美國監管機構對舞弊嫌疑的公司的審計情況進行調查,但中方仍不允許美國監管機構直接調查在中國開展的審計工作。
“對于投資者來說,中概股主要風險源于尚未解決的審計資料取閱糾紛。兩國證監機構似乎離達成一致還很遙遠。”上述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