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 章節 | 2011年 | 2012年 | 變化情況分析及命題考查重點 |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一)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1.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含義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思想淵源和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發展 2.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立場、理論品質以及社會理想 | (一)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1.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含義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實踐基礎和思想淵源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發展 2.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立場、理論品質以及社會理想 | 本章更改處: 將:“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思想淵源和實踐基礎”改為“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實踐基礎和思想淵源” 命題規律分析: 此章跟2011大綱相比沒有變化,此章內容是馬原理部分的系統介紹,所涉及考點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生復習過程中注意用復習選擇題方法進行復習,認真總結,提綱挈領,針對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的特性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部分進行識記性復習。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
| (二)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 (二)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物質世界和實踐 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在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社會的物質性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實踐與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分化與統一 人和自然的關系 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2.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聯系的內涵和特點 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聯系與發展;發展的實質;發展與過程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 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 事物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及其方法論意義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 3.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規律及其客觀性;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聯系與區別;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 | (二)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物質世界和實踐 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在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社會的物質性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實踐與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分化與統一 人和自然的關系 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2.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聯系的內涵和特點 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發展的實質;發展與過程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 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及其方法論意義 唯物辯證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 3.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規律及其客觀性;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聯系與區別;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 | 本章更改處: 將“聯系與發展;發展的實質;發展與過程”改為“發展的實質;發展與過程”; 刪掉了“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將“事物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改成“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將“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改成“唯物辯證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命題規律分析: 作為考研政治馬哲部分命制主觀題的重中之重,此章中所有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必須準確靈活掌握。特別是唯物辯證法部分,以容易出主觀題的對立統一規律為例,其中涉及的矛盾原理必須重點掌握,在記憶性的理解基礎上,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的方法。 哲學考試側重于考查考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即從知識點考查向知識點運用轉化,因此向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在準確把握原理的基礎上,必須靈活貫通。 本章唯物論部分的重要考點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唯物主義的歷史發展形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以及實踐的含義、特征和基本形式。命題形式以單項和多項選擇題為主。具體的命題角度可以是將以往哲學家的典型觀點設置為分析材料,將不同性質的哲學派別作為選項等等,形式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關鍵是要抓住上述幾個考點。 本章辯證法部分非常重要,內容和觀點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其他各個部分(唯物論、認識論和唯物史觀)之中,對于復習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具有指導性意義。把握辯證法部分的邏輯結構,要注意三點:第一,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辯證法的范疇和基本規律都是對聯系和發展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化。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提示了普遍聯系的本質內容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貫穿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第三,注意五對基本范疇的應用性,此點在2009年作為重點分析題考點出現。 從歷年考題情況看,每年都有選擇題、析題出現,而且題量大。有的部分連續幾年都考到,如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及其辯證關系,矛盾一方面的發展以另一方面的某種發展為條件的原理,比如1999年單項選擇題第2題、2001年多項選擇題第16題,2002年文科多項選擇題第16題、2003年多項選擇題第16題和2004年多項選擇題第17題和辨析題第31題、2009年分析題34題,2010年分析題34題連續以不同形式進行考查過。總之,對立統一規律是這一章的重中之重,每年必然出題,考生要認真復習知識點,提升運用能力。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
| (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 (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1.認識的本質及規律 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 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及相互作用的過程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的本質 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 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原則區別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相互關系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實踐的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實踐活動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價值及其特性;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價值評價的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3.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辯證統一 | (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1.認識的本質及規律 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 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及相互作用的過程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的本質 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 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原則區別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相互關系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實踐活動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價值及其特性;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價值評價的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3.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辯證統一 | 本章更改處: 將“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改為“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 更改原因分析: 這樣表述更加完備,使知識點更加全面、綜合。 將“實踐的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改為“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命題規律分析: 此章相比于2011年沒有明顯變化,考點邏輯順序與2011年吻合,考生在復習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需要清楚認識論部分的理論地位,即與唯物辯證法一樣,也是馬哲命制分析題的重點,在2011年考研政治試卷中,就作為分析題考點出現。所以考點要提高重視度。 這部分的難點是認識的本質,考生需要區分唯心主義先驗論、唯物主義的兩種反映論,因為涉及到西方哲學部分,所以考生在復習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要多多注意系統總結。 本部分命制主觀題的重點有三個,第一個是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第二個是認識的發展過程,第三個是真理和價值,其中第一個考點非常重要,考生一定要認真掌握。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
| (四)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 (四)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1.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論意義 生產力的含義和結構 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經濟基礎的內涵 | (四)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1.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內涵及其作用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內容及其意義 生產力的含義和結構 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涵 | 本章更改處: 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 改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內涵及其作用” 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論意義”改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內容及其意義” 將“經濟基礎的內涵”改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涵” 刪掉“上層建筑的含義” 將“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改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 將“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改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刪除“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 將“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二重性”改為“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命題規律分析: 此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部分,命題形式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在2008年分析題中有一個問考到了唯物史觀,問題考點是人的本質問題。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
| | 上層建筑的含義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 社會形態的內涵 社會形態的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2.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階級的產生和本質;階級斗爭的含義和作用;階級分析方法;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革命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質和作用 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科學技術的含義;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 現實的人及其活動與社會歷史 人的本質 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原則;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個人與社會歷史;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社會形態的內涵 社會形態的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2.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階級的產生和本質;階級斗爭的含義和作用;階級分析方法;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革命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質和作用 科學技術的含義;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3.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 現實的人及其活動與社會歷史 人的本質 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原則;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個人與社會歷史;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 在復習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考生需要理清邏輯順序,可以按照兩條主線來復習,第一條是社會如何發展,在這部分需要重點掌握社會基本矛盾所屬相關知識點,第二條主線是人如何發展,考點集中在人的本質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部分,考生在復習這部分的時候,需要注意命題設置,即多以名人名言的形式進行選項和題干設置。 另外,在復習唯物史觀部分知識點時,需要格外注意社會意識的三個構成成分,社會存在的三個構成成分和上層建筑的兩個分類,從歷年的考試分析中可以看到,這三個考點頻繁以選擇題形式出現,選項多是用事例考查構成成分,需要考生認真辨別和分析。 |
| (五)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 1.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商品的特點 貨幣轉化為資本 所有制和所有權;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 剩余價值的含義;資本的本質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 剩余價值率;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超額剩余價值 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 資本積累的含義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資本積累的本質 影響資本積累規模的因素 資本有機構成 相對人口過剩 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 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資本實現循環運動的基本條件 資本周轉 影響資本周轉快慢的關鍵因素 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 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 利潤和平均利潤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3.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和對外職能 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的實質 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與法制、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進步作用和局限性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確立 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本質 辯證地分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 1.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商品的特點。 貨幣轉化為資本。 所有制和所有權。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及其特點。 剩余價值的含義。資本的本質。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 剩余價值率。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超額剩余價值。 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資本積累的本質與后果。 影響資本積累規模的因素。 資本有機構成。 相對過剩人口。 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 資本循環。 資本周轉。 資本循環與周轉規律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 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及實現條件。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 利潤和平均利潤。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3.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本質。 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與法制、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進步作用和局限性。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確立。 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本質。 辯證地分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 本章更改處: 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改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及其特點”。將“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改成“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資本積累的含義”刪去。將“資本積累的本質”改成“資本積累的本質與后果”。刪去“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將“產業資本實現循環運動的基本條件。資本周轉”改成“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將“影響資本周轉快慢的關鍵因素。”改成“資本循環與周轉規律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將“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和對外職能。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的實質。”改成“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和本質。” 常考知識點: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實現;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等。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其完備的外在表現;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價值量的決定及其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正確認識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關系;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題型分布:此部分考點多,題型雜,幾乎所有題型都出現過,考生應特別注意,把握重點。 常考知識點:勞動力成為商品與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超額剩余價值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資本積累的實質、規律及其影響因素;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及相對過剩人口的實質;產業資本循環的概念及其連續性的條件;資本循環與周轉規律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及其理論前提;利潤及平均利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題型分布:此部分考點多,題型雜,考生應特別注意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握重點。 常考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的內容、本質及其進步作用和局限性;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本質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
| (六)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 1.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 生產集中與資本集中;壟斷的形成及本質 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擴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后果 2.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 的變化;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3.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 1.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 生產集中與資本集中。壟斷的形成及本質。 壟斷與競爭。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擴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實質;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后果。 2.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新變化的表現和特點。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3.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 本章更改處: 將“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改成“壟斷與競爭。”將“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改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新變化的表現和特點。將“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改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常考知識點: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后果;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題型分布:本章主要題型為選擇題,有些年份出過論述題。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
| (七)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 | 本章刪除知識點社會主義的改革; 刪除知識點改善黨的領導; 將發展的前進行和曲折性表述變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刪除的這兩處知識點其實仍在考研范圍內,在毛中特這門課程中對社會主義改革和改善黨的領導有更詳細的論述。而表述的變化更加精確了。 | 本章增加“社會主義在改革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 本章內容無明顯變化,只是增加“社會主義在改革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本章內容重要知識點有:無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形式和發生;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 本章知識點以選擇題形式出的可能性較大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
| (八)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 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展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立場和方法 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2.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共產主義實現的長期性 “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關系 3.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 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 本章內容今年無變化。 | 重點掌握以下知識點: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關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本章知識點以選擇題形式出的可能性較大,也可以與哲學原理相結合出分析題。 詳細分析請見《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