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企業的這些稅收風險,你關注了嗎?
2016年度匯算清繳大練兵
直擊填報項目 實務疑難解答
集團企業通常表現為以大企業為核心、以多家企業為外圍、多層次的組織結構。這一體系結構決定了集團企業以總部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經營目標。集團總部負責集團的財務、資產運營和集團整體的戰略規劃,平衡各企業間的資源需求、協調各下屬企業之間的矛盾。集團經營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給集團公司利用控制和從屬關系避稅節稅開辟了新的途徑。
可以說,集團企業特有的稅收風險就是在母公司控制下的,以關聯交易為途徑的節稅、避稅行為帶來的稅法遵從風險。那么,集團企業典型的稅收風險有哪些呢?
一、集團企業內部資產重組形成涉稅風險
風險描述:集團企業為整合資源,調整成員企業之間的業務范圍,成員企業間轉移生產資料時未進行資產的財務處理,至使資產計稅依據不實。
典型案例:稅務人員在對某集團企業子公司固定資產進行核查時發現,該公司根據總部指示實施生產重組后,有36項生產設備已經與公司的實際經營活動無關,這些設備全部由被轉讓企業使用,但該公司仍將這些資產計提折舊并在稅前列支。通過對該企業生產模具的延伸審核,實地查看模具庫存情況,發現該公司由于生產重組,模具也已經同時轉出給關聯公司使用。企業上述業務未按會計準則處理,也沒有按稅法規定申報納稅,導致重大稅收風險。
二、利用集團內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利潤
風險描述:通過關聯交易向集團內部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低稅負企業轉移利潤。
典型案例:某集團通過高新技術子公司轉移利潤。該子公司享受高新企業所得稅15%的優惠稅率,2008年起享受兩免三減半,同時,作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行開發生產的軟件產品按17%稅率征收增值稅后,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該子公司全部銷售產品以及購進原材料對象均是其關聯公司,其年毛利率均在50%左右,凈利潤40%,關聯銷售對象是集團內制造型子公司,高于該公司,而利潤率在負數至3%,利潤向低稅負轉移跡象明顯。發現該情況后,稅務機關要求企業按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準備資料提交主管稅務機關,并要求主管稅務機關進一步跟蹤調查。實際上,利用集團內企業的稅負差異籌劃避稅是一項具有極高風險的行為。
三、“資金池”模式融資節稅風險
風險描述:集團以“資金池”模式,對集團內各公司的資金實施集中管理,為的是破解融資難困境、節約融資成本,但實際卻形成了不同稅負成員企業間非獨立交易引發的稅收風險。
典型案例:某集團公司是一家以工業為主體,集商貿、房地產開發、科研、賓館服務、金融投資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稅務審計時發現該集團公司應收應付往來款金額達數十億,經調查是與旗下的關聯方之間的融資款。部分融資款是集團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入后分借給關聯企業,并按支付給金融機構的借款利率水平向關聯企業收取利息,未發現涉稅問題;但是還有部分融資款是集團通過無償占用下屬企業資金再分撥給其他企業使用,違反關聯企業間獨立交易原則相關稅收政策,存在嚴重的稅務風險。按稅收法規規定,稅務機關核定其下屬拆出資金企業利息收入并按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
四、利用集團企業渠道調節稅收與列支費用
風險描述:利用集團企業的特點,在總部與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分攤、列支費用,調節不同稅負成員企業利潤水平,降低集團稅負。
典型案例:某集團企業以本部公司的名義申請到排污指標,以本部公司名義支付排污費用并稅前列支,而實際使用該指標的是集團下屬企業,該下屬公司并沒有按實際使用單位分攤相關費用。經調查,按產值指標測算,低稅率的成員企業使用了整體排污指標的90%以上額度。通過選擇費用列支渠道達到降低集團稅負的目的,但同時也造成了重大稅收風險。
五、利用集團內企業循環開票完成產值
風險描述:集團內企業循環開票做大銷售額度,形成稅收風險。
典型案例:為達到相關部門規定的產值增長指標,某集團企業通過在生產企業、銷售公司之間循環開票,做大銷售額度。雖然該行為本身未實際減少稅收,但卻違反了《發票管理辦法》以及《征管法》的規定,形成稅收風險。
(來源:寧波國稅)
網站地圖
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考試內容以管理會計師(中級)教材:
《風險管理》、
《績效管理》、
《決策分析》、
《責任會計》為主,此外還包括:
管理會計職業道德、
《中國總會計師(CFO)能力框架》和
《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試:
包括簡答題、考試案例指導及問答和管理會計案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