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普通眼鏡店里售價68元的眼鏡,在平價眼鏡店里只賣5元,即使這個價格,商家也還有利潤;一副雷蒙高檔眼鏡,一般眼鏡店的價格是2860元,有利潤的平價店的價格是1280元。這是最近在中關村新開張的某平價眼鏡店的董事長吳斌向記者透露的。由此,眼鏡行業的暴利可見一斑。
眼鏡當作珠寶賣
吳斌戲稱,一些商家現在是把眼鏡當珠寶來賣。
實際上,眼鏡行業暴利早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全國十大暴利行業評選中,眼鏡行業連連榜上有名。眼鏡業的水到底有多深?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全球大部分的鏡片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品質差別不大,雖然品牌很多,但大多是OEM(貼牌)。在產地,生產一塊合格鏡片的成本大概為40~60元。真正價格和品質的差別在鏡架上。鏡架有白銅、黃銅、鍍金、鍍鋅等等多種,純鈦的就是高檔的,但這些鏡架的價格大多不會超過300元。從生產地來看,包含鏡片和鏡架在內的眼鏡的價格為:低檔60元以內;中檔60~100元;高檔250~350元。
吳斌披露,有的品牌的利潤在200%到500%,有的品牌達到1000%以上。如此高的利潤都被誰拿走了?據了解,眼鏡行業的利潤并沒有留給生產廠家,而是在流通環節被層層加碼。中國眼鏡協會介紹了某大型生產企業的例子,該企業年產1600萬副鏡片,3000萬副鏡架,銷售額1.6億,利稅2000萬,利潤1600萬,凈利潤率約10%。平均下來每副眼鏡獲利8角左右。企業只能依靠批量生產獲得利潤,而大多數企業甚至還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
烏鴉是如何變成鳳凰的
一副普通的眼鏡從烏鴉搖身一變成為鳳凰主要經歷了三個步驟。包裝運輸、貼牌、擺上柜臺。一副鏡片50元、鏡架120元,合計170元的眼鏡,從產地經過包裝運輸,會被加價50%~100%;貼牌“工序”又會被加價50%~100%;擺上柜臺前,眼鏡店店主計算了房租、人工、稅收、服務成本后,會再次將價格提高200%(這里都是指在170元的基礎上加價)。而此時,這副“衣著光鮮”的眼鏡價格可達680~2020元。而實際上,最終眼鏡的價格到底會“升值”多少倍,還要全憑眼鏡店店主的“良心”,因為目前我國眼鏡的最終價格都是店主自己制定,并沒有什么約束機制。
一副名牌眼鏡,即使它也是貼牌產品,但由于其品牌壟斷作用,價格也會居高難下。
有經營者為眼鏡價高辯駁稱,其價格中隱含有驗光費、加工費等服務費用。但中國眼鏡行業協會估算,一般情況下,驗光費用約50~100元,加工費用約25~30元。但此距高額利潤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并不足以成為高價的理由。
“眼鏡比著珠寶賣”并不是一句笑談。現在的眼鏡店大多開在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段,幾乎有珠寶店的地方就有眼鏡店,其租金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消費者替它買單。眼鏡的最終價格為何翻著跟頭上漲也就可想而知了。
管理失靈
眼鏡行業暴利如此沒收沒管,總要尋個究竟。記者注意到,成立于1985年、眼鏡行業惟一的全國性行業組織、中國眼鏡行業管理的主體中國眼鏡協會,其網站內容簡單、信息少而滯后,僅有的幾篇行業內信息所披露的數字多是2002年以前的。占據其主要內容的多是展會信息。吳斌傳達出來的信息是,眼鏡協會對其開平價眼鏡店“不支持也不反對”,而這句話向來被當作不作為的另一種說法。
經過了解,記者發現,全國眼鏡行業協會數量過多。幾乎每個省都有眼鏡協會,主要生產地區甚至每個市都有眼鏡協會,這些協會各謀其政、互不關聯。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協會多是幾個企業聯合到一起組建起來的,缺乏統一性,維護的也是企業和行業內部的利益。這樣的組織很難管理好整個行業,替消費者打算。
行業協會也大倒苦水。南京某行業協會的相關人士稱,協會沒有執法權、沒有檢查權,管起來有點力不從心。進入眼鏡行業的門檻很低,只要到工商局領個執照,就可以堂而皇之開店了,行業協會根本無權過問。至于開店資質、驗光師資質、設備合格與否都沒有相關機構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