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就我國前三季度貿易順差為何增長迅猛等熱點話題進行了詳細評述。
熱點一:四大因素造成貿易順差猛增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對外貿易在前三季度快速增長,順差繼續增多。進出口總額127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912.3億美元,增長26.5%,回落4.8個百分點;進口5813.8億美元,增長21.7%,加快5.7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1098.5億美元(去年全年為1019億美元)。
李曉超評述:進入2000年以后,中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順差,從去年開始增加的幅度比較大。今年以來,中國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四大因素導致了這一結果:一是經濟全球化為加入世貿組織的中國貿易快速增長提供了可能和條件。二是中國的供給能力比較強。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占中國出口比重已達60%,這大大增強了中國的生產能力。三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勞動密集型仍是中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征,而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歐盟、美國、日本等,與中國經濟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同時這三個地區和國家經濟總量占全世界的75%左右,自然決定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需求也比較大。四是中國生產成本比較低,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
另外,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比較快,由于世界經濟總量很大,相應也放大了貿易順差的量。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影響,未來中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熱點二:價格總水平基本平穩
前三季度,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3%,漲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
李曉超評述:價格總水平基本平穩。在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0%。其余商品價格有漲有落,其中,居住價格上漲4.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1.1%,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0.2%。
熱點三:發電量增長為何與經濟走勢不一致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和工業增速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發電量卻加快了0.5個百分點。
李曉超評述:確實出現了這種背離的現象,但工業生產和電力生產不是一個完全對等的概念,而且國外也有類似的現象出現。電力生產不僅用于工業,還用于農業和服務業。8月份,工業用電量比7月份回落了2.1個百分點,而農業和服務業用電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次,電力生產還用于居民消費。處于高溫的7月和8月,正值居民耗電量較多的月份,8月份居民用電量比重比7月份上升了1.2個百分點,而各行業生產用電量比重出現了下降。
從美國的數據可以看出GDP和電力生產也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比如2003年,美國GDP由上年增長1.6%加快到2.5%,而電力生產由上年增長3.6%回落到0.6%。
也存在相反的例子,即經濟增長在回落,電力生產在加快。如1995年,美國GDP由上年增長4%回落到增長2.5%,制造業生產由上年增長7.7%回落到增長4.5%,而電力生產由上年增長1.6%加快到增長3.2%,出現了加快的勢頭。
熱點四: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
前三季度,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79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0%,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中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2762元,實際增長11.4%,增速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李曉超評述: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1.4%,連續三年保持了前三季度兩位數增長。當我們把農民收入統計上來以后,也感到很高興,這確實是個好消息。
今年前三季度農民現金收入保持增長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比較快,外出務工收入增加較快,工資性收入達到948元,增加155元;出售農產品收入平穩增長,達到1194元,增加63元;經營二、三產業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達到410元,增加50元;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增長比較快,農民財產性收入為69元,增加14元,轉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糧食直補、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總共達到142元,增加30元。
中央一直十分關注農民增收問題,隨著各項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現金收入仍會保持較好增速。(綜合新華社電)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