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陳永宏沒有想到,他們所在第三屆全國會計知識大賽上取得驕人戰績后,卻給他帶來了一些煩惱:各種機構向這些參賽選手頻頻伸出“橄欖枝”,發出各種吸引跳槽的“誘惑”。
“員工流動本來無可厚非,但有些企業、機構都把眼光盯在到其他單位去挖人,久而久之誰又愿意專心致志培養人才呢。”陳永宏告訴記者,天職國際推行專業化分工,在人才培養上付出了較高的投入,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挖墻腳”風潮,去年10月武漢某獵頭公司自稱受某國際所委托,逐個給天職國際的每一位員工打電話、發短信。
人才流動新風向
“以前的很多同事都是先在事務所鍍層金,就轉而找個好點的企業、單位。”一位剛從某會計師事務所跳槽到民營企業做財務總監的張先生說。他的經歷代表著時下很多業內人士的流動風向。
業務骨干被挖走是某國內大所人力資源經理王女士最為心痛的事,“培養一個合適的人才相當不容易。”在招聘的時候,王女士特別關注應聘者的跳槽歷史,常問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打算在本事務所長期發展”。
目前,國內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人才流動有加速趨勢。“不是鐵打的營盤,卻是流水的兵。”這是一位注冊會計師行業資深人士對此的比喻。他指出,國際“四大”的年流動比率大約在15%-20%,國內事務所大約在20%左右。
“行業人士的‘出口’實際上就是那么幾個。”陳永宏說,一是晉升合伙人,進入事務所管理層;二是跳槽到其他事務所;三是成為職業經理人,到企業擔任財務總監等職務;四是在事務所內部流動,比如轉向工作相對輕松的管理咨詢業等。
前幾年,國內所的員工往國際“四大”流動的比較多,現在也有不少從國際“四大”過來的。最近一年多,大所的員工并不是往其他所流動,而是往企業走,經常是前面一個人去了某大型企業,后面好幾個人都跟著過去了。
“頻繁的人才流動自然增加了很多成本。”陳永宏告訴記者,天職國際每年招收學生實習時大概有2000人投檔,初選后留下200人左右參加實習,最終選拔50-80人留下來工作,這些人能干滿3年的不到50%.當然,人才流動并不完全是壞事,也有正面的因素。比如很多人往企業走,有時候可以為事務所帶來潛在的客戶。
“流動性泛濫”的背后
“我并不反對正常的人才流動,個人追求價值最大化是很自然的需求。”陳永宏說,一個大學畢業生在一家事務所干了三、五年,如果上升通道沒有了,他選擇離開也是很自然的。
陳永宏認為,行業人才頻繁流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競爭激烈,行業發展環境有待優化;二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工作非常辛苦,整天要面對各方面巨大的壓力,心太累,經常在一線干活的人很多都是在超負荷運轉;三是大型國企的薪酬增長很快,這與注冊會計師行業形成了巨大反差;四是注冊會計師行業是一個外向型的工作,每個人對外接觸的機會很多,經常會有客戶企業看上了事務所的人;五是內部缺乏上升通道與發展空間。
“‘流動性泛濫’正在造成行業人才的缺失。”一位業界資深人士指出,這種缺失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行業高層次人才匱乏,包括高層次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的人才不多,具備事務所領軍才能的人更少。另一方面,人才流失比較普遍。從行業的角度看,一些優秀人才向行業外流失,包括流向證券、保險、銀行系統,以及上市公司、外資企業等等;在行業內部,反映突出的是從內資所流向國際“四大”。
該人士認為,人才流失并非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獨有的問題,比如金融系統,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通過優厚的待遇把優秀人才吸引過去。即使在國外,行業的優秀人才流向大公司、國際公司,也是一個普遍現象。“這里面是市場的價值規律在發生作用,我們也不必為之惶惶。”該人士說。
人才困局的解決之道
怎樣才能避免“流動性泛濫”?眾多業內人士認為,這需要事務所、行業協會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而且絕非一蹴而就。
堵是沒有用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留得住人留不住心有什么用呀!”陳永宏說,天職國際并沒有嚴格限制員工的服務年限,但是對于那些事務所出資培訓1個月以上的,在短期內流動的,就會扣除部分培訓費用。
某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張先生對記者說,行業內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人在你這兒,你沒把他當回事,一旦被別人吸引走了,你才發現他是個人才。這說明,我們的人才機制還有問題。
因此,事務所一定要建立一個好的人才使用和提升機制,為行業人才提供更好發展的空間。他認為,一方面要大力培養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視人才、留住人才。具體來看,要避免個別高層的家長式做法,為注冊會計師提供必要的人文關懷,通過建立有效的內部培訓機制,為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作長遠規劃并提供發展平臺,才能培育出充滿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團隊。
“行業人才戰略”是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當前開展的三大戰略之一。目前,中注協為了應對高層次人才匱乏的問題,制定了行業人才培養“三十條”,在全面加強行業后續教育的基礎上,全面啟動了高層次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我們希望行業人才流動最終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慎重流動,二是良性流動。”中注協有關負責人說。
(中國財經報 200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