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投融資,既需借力更須主導
5月26日,南京市政府與中鐵建集團簽訂協議,以46億元回購南京長江隧道的全部股權,從而讓這一曠日持久的問題塵埃落定:今后,隧道交通將納入南京一體化的年次票制改革!
當下,南京長江二橋也在緊鑼密鼓展開回購談判。從當初高調引入社會資本,到如今積極收購,近幾年來,南京重大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180度轉身”。反思這一轉變,它到底是一筆“改革的學費”,還是“否定之否定的上升過程”?
溢價4.8億元回購“長江第一隧”
南京市交通集團董事長馮寶椿介紹,46億元收購價包括兩大塊:一是注冊資金和合理回報,其中中鐵建投入的資本金11.533億元,南京市支付給中鐵建的風險回報4.8億元,兩項相加16.33億元,這部分資金由南京市財政分三年付清;第二塊是項目本身的銀行靜態負債26.779億元,加利息共計32億元,由市交通集團承擔。
如此便宜的收購,的確超出所有人的預料。中鐵建投入40多億元,請了6位院士、100多名專家,在江灘江底下摸爬滾打了4年,每年的回報才1億多元,約為4.83%。
而南京“收獲”的,不僅是一座高質量的越江隧道,還有我國越江隧道的自主知識產權。據介紹,南京長江隧道蘊含六大世界技術難題,這些難題曾經 “嚇跑”了德國專家,把日本專家“逼進了衛生間撓頭”,最后還是由中鐵建組織力量自主攻關。中鐵建董事長李國瑞說,南京長江隧道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工程,為我國水下施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確立了我國大流域水下隧道建設標準。
考慮到對推進南京江南江北發展、實現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意義,作為“國字號”企業的中鐵建給予回購股權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這贏得南京上下一片稱道。南京市主要領導同志表示,今后城建項目建設在同等競爭條件下,將優先考慮為南京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合作者。
沒有當年的改革就沒有三座橋隧
眼下,南京交通部門和長江二橋投資方的回購談判還在艱苦進行中。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市場化”會給城市基礎設施統籌收費改革、推動跨江發展帶來諸多掣肘,那么當初為何不能由政府全額投資、建成后自主運營呢?
馮寶椿說,城市重大基礎設施投融資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出讓隧道股權是一個特定時段的產物,也是基于當時政府財力迫不得已的選擇。改革開放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思路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上世紀60年代,一座長江大橋建設調集了全國各地的人力財力,舉全國之力建一座大橋。而到了80、90年代,“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已成為普遍做法,大家認識到,運用市場力量可以“提前辦大事”。
南京長江二橋、三橋和過江隧道的投融資改革,密集運作于2005年前后。那時的情況是,南京每年城建資金兩三百億元,而財政投入城建的專項資金才二三十億元。通過二橋經營權的轉讓,南京將銀行債務“盤”給投資方,收回了政府投入的10多億元資本金,轉投三橋建設中,其后又通過三橋“增資擴股”,抽出資金成立政府股本,吸引中鐵建控股建設過江隧道。這一切等于南京只花了十幾億元,就“撬動”了三座跨江橋隧建設。
馮寶椿說,“雖然跨江橋隧經營權、收費權的讓渡,給眼下的城市統籌發展帶來了一定障礙,但回過頭看,建了三座橋隧,拉開了城市框架,分流了南京一半多的跨江交通,這個‘成績’是明擺的”。據悉,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長江二橋、三橋的市場價值現已分別漲至100億元、90億元。
借力市場機制但不能喪失“主導權”
現在回購三座跨江橋隧,決不是否定當初市場改革的成果,也不意味著今后將社會資金擋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門外。馮寶椿認為,它是對社會資本的投入手段和回報方式予以矯正,重樹政府在重大基礎設施上的“主導權”。
重拾“主導權”,是因為重大基礎設施是城市的公共產品,不僅關系到每位市民的切身利益,還關乎城市的總體布局。南京跨江交通的暢通無阻,是江北崛起、跨江發展的必備條件。專家稱,如若政府不回購跨江橋隧經營權,則一江之上,收費不均,尤其是大橋、隧道同為城區過江通道,而大橋免費、隧道收費,結果必然是大橋擁堵依舊,而巨資建成的隧道通車量有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相對于跨江發展的城市大計,過江橋隧投融資和收費體系的局部利益都需調整――南京醞釀實行年次票制,打通城內所有交通瓶頸。
南京城交院董事長楊濤認為,城市重大基礎設施投融資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當初轉讓跨江橋隧股權、經營權是改革,解決了財力不足的難題,因為當時首要的任務,是將跨江橋隧在長江上建起來,解決有無的問題;現在政府回購,同樣是改革,因為政府財力強了,國家鼓勵政府主導重大基礎設施經營權,以克服市場化投資固有的缺陷。”
馮寶椿提醒,雖然當下南京的財政收入是五六年前的一倍多,但每年只能投入百億元用于城市建設。眼下南京城建“總盤子”四五百億元,因此借用市場力量解決建設資金缺口,并通過收費還貸(包括年次票制)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運轉,還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穿江而過3分鐘
5月27日,在南京長江隧道開放通車之前,記者親身體驗眨眼功夫就從江南到江北的隧道之旅。
1分鐘,滿載記者的大客就穿越夾江大橋,從河西揚子江大道來到江心洲上。隨即,半個籃球場大小的隧道入口就在眼前。一進隧道,明顯的涼意侵來,著薄裳的同行直喊冷。行至水底65米,隧道最深處,記者們熱情高漲,紛紛下車感受“頭頂長江”的豪情。每隔80米,隧道旁邊即有一塊橙色墻壁,下有一鐵蓋,重200多公斤,女記者雖纖弱,但單臂就能拎開,原來有助力桿助力。鐵蓋下面就是黃色的滑梯直通下面疏散層。疏散層有正壓通風,上層煙霧無法進入,若遇緊急情況,隧道里的人員可憑此通道逃生。這里處處可見水噴霧箱、滅火器,全是智能型,煙霧到一定濃度,它們會自動噴射滅火。隧道“不見天日”,卻到處都有“眼睛”――每隔100米,就有監控攝像頭,沒有一個角落會被遺漏。
安全第一,舒適亦重要。比如燈光的奧秘,就在于和80公里的設計時速吻合,駕車人不覺得晦暗,也不會感到刺眼。還有四周的顏色,全煞費苦心,頂部和地面是黑色,四周是不反光的乳白色,看似簡單的顏色搭配卻是數十種配色實驗的成果。
泡在水里的隧道,防水是第一要務。睜大雙眼在不加裝飾的隧道頂部搜尋。隧道總設計師大笑,就是專家來也找不到水滴的蛛絲馬跡,南京長江隧道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
返程時,3分鐘,就從整個隧道穿過,從全城多年的夢想和夢想成真的喜悅中穿過。
|
|
時間:2010-05-29 責任編輯:Adamina_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