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
江蘇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回顧江蘇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上世紀80年代,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了工業化進程;90年代以擴大對外開放為動力,推動了開放型經濟大發展;目前正在經歷的第三次轉型,核心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突出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推動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著力點是推進“三個轉變”: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發展一體化轉變。
近幾年來,江蘇以調優調高調強為取向,堅持不懈地調結構抓創新促轉型,在大規模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六大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產業與推進自主創新緊密結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壯大一批特色產業基地,以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形成新興產業先發優勢。去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新興產業逆勢上揚,成為經濟增長的突出亮點,六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增長26%以上,其中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的20%以上、全國的60%以上,光伏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目前正在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經過三年努力,新興產業占工業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為全省經濟的支柱產業和主要增長點。
自主創新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江蘇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突出抓好四個重點:一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近兩年全省各級政府科技投入年均增長20%以上,去年全省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突破2%;二是推進產學研更加緊密結合,省財政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每年達到10億元,“十一五”以來累計實施產學研項目20880個,一大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成為新的增長點;三是加大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把開放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四是加強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打造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創新創業融資服務和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臺”。去年全省專利申請量達到17.4萬件、授權量達到8.7萬件,同比分別增長36.2%和95.7%,是全國最多的省份之一,區域創新能力由全國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我們以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份工作為契機,加快完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更多的“江蘇制造”轉變為“江蘇創造”。
發展創新型經濟,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江蘇堅定不移地把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大幅度增加人才隊伍建設投入,大規模培養培訓人才,大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以人才高地的建設帶動產業高地、創新高地的建設。全省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現有高校122所、在校大學生177萬,是大學、大學生最多的省份。各級都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近兩年新增碩士和副高職稱以上人才62438名,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1980個。我們將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營造更具競爭力的環境,吸引更多的創新人才到江蘇發展、更多的創新成果到江蘇轉化,努力使江蘇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熱土。
|
|
時間:2010-05-29 責任編輯:Adamina_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