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震出中國民營企業內控短板
震后,日資企業開始尋找新的供應商,由于沒有健全的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一些中國民營企業的合同還是泡湯了
春日的上海,風和日麗。一個電話打到了立信銳思咨詢公司總經理楊芳的辦公室。對方是上海某民營企業,希望他們幫助公司構建一套完整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此時距離此次日本地震剛好一周的時間。在楊芳看來,這個電話并不意外。
跨不過去的風險管理
此次日本地震后,日資企業開始在國內尋找新的供應商。由于日資企業下訂單之前,需要對供應商進行全面考察,因此,是否可以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取決于考察結果是否合格。
日立公司在安徽蕪湖的采購部主管陳晶晶告訴《中國會計報》記者,對新的供應商他們主要考察兩方面,“產品的性能和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陳晶晶解釋說,穩定性包括兩方面,即產品性能的穩定和供貨能 力的穩定,這種穩定性最終取決于企業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對各種風險的管控。
外資企業對供應商的嚴格考核,上述民營企業盡管在產品性能方面具有優勢,但由于沒有健全的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這次合同還是泡湯了。
臨行時,日資企業代表留下一句話,希望他們盡快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屆時評估合格之后再簽訂合同。為了不讓合同無限期擱置下去,該企業迅速找到專業公司,希望建立企業風險預警、內部控制制度。
在楊芳看來,民營企業中缺乏內控制度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似乎也為它們錯失國際訂單埋下伏筆。
尼康無錫采購部門的員工告訴《中國會計報》記者,相機中很多元器件是中國工廠完成不了的,日本地震后,這些核心零部件的供應數量急劇減少,盡管這讓尼康無錫產生很大壓力,但它們依然選擇依靠庫存而不是尋找新的供應商。
該員工透露,這和中國民營企業沒有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有關。
在他看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就好比企業的“健康險”,而選擇有保險的供應商,合作的安全感更強。特別是日資企業,使用自己熟悉而且長久合作的日本供應商是最好的選擇。
風險管理已是戰略問題
事實上,即使中國民營企業提供的產品無論從性能還是價格上都滿足條件,可精明的日商還是把否具有全面風險管理能力作為首要考核標準,將中國很多民營企業拒之門外。對于發展至今的中國民營企業而言,擁有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或許已經成為其走向高端邁向國際的關鍵。
中關村科技軟件公司總裁、風險管理專家朱希鐸分析說,“知名品牌采購的特點,一是采購規模比較大;二是注重采購產品的品質和可信度;三是考核企業持續的供貨能力;四是對產品后續的技術支持和服務。”“這四點不論是生產、支持、技術,看的都不只是產品的個體,而是能力,特別是產品供應商的系統控制能力,企業表現出好的系統控制能力也就意味著企業具有全面的風險管理能力。”朱希鐸強調。
對全面風險管理研究了十幾年的楊芳深知這幾個字在中國的現狀,“民營企業基礎太差。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面臨問題。”日本地震,把企業風險管理意識推上了制高點,特別是對于制造業的中小企業來說,因為自身管理的缺失,它們失去了一些發展壯大的機會,這也許會加速民營企業亡羊補牢的動力。
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時間尚短,雖然風險管理是其發展中必經的過程,但朱希鐸更愿意把它當做一個發展戰略的問題,“民營企業也要做大做強,做大是在做強基礎上的。對于成長期的民營企業而言,風險都被規避和控制了,就是 對做強的最好推動。” 建立不等于有能力
受益于地震的啟發,有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有了風險管理的意識并著手建設風險管理體系,但楊芳擔心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執行,“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和擁有風險管理能力是兩個概念。”楊芳始終強調,建立一套全面風險管理的體系或許并不難,難的是真正按照體系設定的流程執行下去。
楊芳的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深陷“瘦肉精”事件的雙匯集團有著健全的采購和質量制度,不是一樣沒有攔下“健美豬”嗎?“建立了這些風險管理體系,不去執行就是形同虛設。”楊芳說。
此次日本地震之后,日立蕪湖有限公司馬上采取了緊急應對措施,一方面減少產能,依靠在中國和本土的存貨渡過難關。另一方面,尋找日本企業在中國的代理商,最后才是對中國的新供貨商展開長達半年至1年的考察期。
“我們需要的都是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如果存在質量問題,對品牌的打擊是致命的。考察期較長也是為了避免供應商為應付合作伙伴去臨時建設一套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而日后卻執行不到位,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不合格。”陳晶晶說。
在楊芳多年的從業經歷中,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很多外資企業在尋找中國合作伙伴時都心存懷疑,為此,它們便要求中方企業簽訂協議,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由中方承擔全部責任。
而一些民營企業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簽訂這樣的合同,以致在日后發生問題時蒙受巨大的損失。
“企業如果不真正打造全面風險管理的能力,即使建立了風險管理體系,也會因此付出代價。站在國家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最終影響的則是國家利益。”楊芳不無擔憂地說。
時間:2011-04-01 責任編輯:wuch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