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償債高峰第一波 今明兩年集中到期4.6萬億
2011年還剩下3個多月,掰著手指數日子的是正在發愁的地方政府,因為今年年底將迎來第一波地方性債務集中償還期。
目前,普遍認同的官方數據是,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萬億元;其中,43%的債務將在今明兩年內集中到期,預計達4.6萬億元;債務總額中有60%以上在2013年前到期。
但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持續推進和土地市場的降溫,作為“還債第一來源”的土地出讓金大幅縮水,地方政府的還款能力大打折扣,土地收入難以支撐還債的危局已經出現。
十余個省市近日陸續公布的賬單更是驗證了這一壓力:海南、吉林等地的債務率已經接近甚至超過100%的警戒線,而北京,“按照前8個月的土地財政收入情況來看,目前連利息都不能足額還上,更別談本金了。”
“銀監會內部通氣會上預計,地方性債務中可能會有20%風險很大。”9月16日,接近監管部門的一位消息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的數據更是嚇人,按照審計署公開的數據推算,由此風險引發的違約總額將超2萬億元。
正在召開的2011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接受記者提問時稱:“我在2009年就講過,美國的次貸是把錢借給沒有還款能力的個人,中國特色的次貸則是把錢借給了沒有還款能力的地方政府。”
債務壓身,結局怎樣?地方政府還得起還好說,如果還不起怎么辦?這顯然是目前擺在各級政府案頭的難題。
第一波償還高峰
轉眼間留下的時間就不多了。那么,地方政府過這個年,究竟要準備多少錢?
近段時間,海南、山東、吉林、重慶等十余個省區市相繼公開2010年度地方政府性債務“賬單”,其中,以海南省的債務率最高,達到93.18%,接近100%的國際警戒線。
本報記者梳理“賬單”看到,湖南從2011年底將進入地方債務償還高峰,共需償還1182億元;重慶40個區縣政府中有11個區縣債務率高于100%、償債率高于20%。
事實上,地方性債務伏筆主要埋在2009年。彼時,為應對金融危機,配套4萬億刺激計劃,地方政府開始大量舉債。
2009年3月27日,財政部代發新疆債券30億元,隨后2000億地方債分配方案確定,四川獲得180億、云南84億、貴州64億、廣東110億等。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無舉債權,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違規舉債,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部門和準政府部門“經費補助事業單位”和“公用事業單位”共負債4.54萬億元,占債務總額的41.68%。
在9月15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談及地方債問題時稱:“現在地方政府發債,各個部委都不知道是什么數,銀行也很為難。”
審計署年中公布的數據被普遍接受: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政府債務總額為10.7萬億元。其中79%的債務來自銀行貸款。
業內人士分析,從債務責任來看,地方政府對八成以上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或是擔保責任;從償債期限來看,貸款期限約為2-3年,債券期限約為5-7年。
“按照平均還款期來計算,今年和明年這兩年是還債的高峰期,大概總還款額將近有一半要到期了。”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稱。
重創土地財政
地方政府拿錢還債,最終還要看土地財政的臉色。樓市調控讓臉色看起來并不好看。
“如果土地收入大幅下滑,土地儲備貸款壓力就會驟增,如今北京的土地儲備貸款就面臨著不小的還貸壓力。”北京中原三級市場研究部研究總監張大偉9月15日對本報記者分析。
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北京經營性用地土地出讓金收入合計為671.95億元,僅相當于去年全年土地收入的40.9%。
據金元證券分析師曾強測算,許多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讓金作為未來償債來源去融資,2010年底融資規模已達2.5萬億元,如果按照現有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計算,一年就需償還超過1700億元的利息。
上述知情人士稱,從債務來源和償還的途徑來看,債務余額中銀行貸款為84600多億元,占全部債務的79.01%,而銀行的這些貸款,大多數是以土地做抵押或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償還的。
這一來源正遭遇挑戰。北京市土地儲備中心副主任田鋒近日表示,北京市2011年計劃供應商品房住宅用地1220公頃,目前僅完成183公頃,只有15%。獨立地產評論員顧海波告訴記者:“不止北京一個地方,上海的賣地收入也急劇下降,全國很多地方土地儲備貸款償還都有壓力,只是大小不一罷了。”
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全國130個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僅為17%,較去年同期減少14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全國不少重點城市前8個月的土地出讓金都出現了明顯下跌。
“作為還債第一來源的土地財政收入,受到房地產調控影響大大縮水,因此,一些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明顯不足。”郭田勇說。
地方政府還有招?
現在誰都想問一個問題,地方性債務集中到期,收入大減的地方政府能如約償還嗎?
據有關機構測算,截至2011年8月,北京市土地儲備貸款總規模已經超過2500億元。“上述資金中70%的來源是銀行貸款,30%來自政府財政注入資金。”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告訴記者。
金永祥分析,從2009年至2010年期間,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在5.5%左右,按照下調10%計算,土地儲備貸款平均利率約為4.95%,2000多億元僅利息每年就有100億元。
知情人士稱:“大規模還本付息從2011年初就已經開始,但按照前8個月的土地財政收入情況來看,目前連利息都不能足額還上,更別談本金了。”諸如遼寧,175家有債務的融資平臺公司中,120家經營業績為虧損或持平,有156家融資平臺公司2010年收入不足以償還當年到期債務本息。
問題還不止這些。顧海波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一般來說,土地儲備貸款包括貸款成本在內的一級開發成本,要占到北京市土地出讓總收入的60%左右。而記者發現,今年1至8月份成交居住用地當中,平均溢價率還不到25%。
不過,這一擔心在以官方人士為主的陣營中并不太明顯。
中國銀行(601988)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永發近日對媒體表示,目前多數地方債依然正常,少部分存在風險但對商業銀行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大,因此“妖魔化”地方債沒依據。
9月16日,招商銀行(600036)行長馬蔚華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正在逐步提高,畢竟他們手里有土地資源、有其他資產;銀行已經提前看到了風險;中國地方債務與希臘的債務問題并不是一回事,對此,我們可以重視,但不要大驚小怪。
此前的8月15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曾在財政部官方網站發文,強調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并稱將嚴控新增債務。
誰是最后一道防線?
償還能力是一方面,讓人擔心的還有更多。
“我更擔心地方政府還債的意愿,加上屆時地方政府換屆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很可能不愿還,這將導致地方債務違約的因素可能有所增加。”郭田勇說。
據上述消息人士透露,銀監會內部通氣會上預計,地方債務可能會有20%的違約風險。郭田勇也認同,但他更關心出現違約之后的事情處理,“關鍵是這有問題的2萬多億債務不能光由銀行承擔,一旦出了問題,損失應該由各方面分擔,包括中央政府。”
成思危指出,如果說地方債由中央政府買單,就變成地方政府違約是理所當然的,中國就是在培養“賴賬”的地方政府,那么中央財政在民生、社保上的支出就會減少,最后還是老百姓買單。
“地方債不同于企業債,地方債出現問題,地方政府不能破產清算,最終會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東北財經大學校長李維安稱。
郭田勇認為,還債資金的來源還有很多,“第一還款來源靠不上,還可以動用第二還款來源。”比如,地方政府擁有固定資產、自然資源等可變現資產比較多,可通過變現資產增強償債能力。
有跡象表明,地方政府及國資委密集減持上市公司的股票為了應對未來地方債償債高峰,開始密集減持上市公司的股票。
據權威機構統計,在A股市場上,實際控制人為地方國資委或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有622家,市值達到約2.7萬億元。今年以來,地方政府和國資委掌控的上市公司中,有58家公司發布了減持公告,合計減持金額達到112.5億元。
而申銀萬國研究所統計測算發現,目前,地方國資委持有的A股資產管理規模約為4675億元,減持的規模可以達到2000多億元。
監管機構也打上了預防針。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在三季度經濟形勢通報會上警示,“銀行要審慎地開展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戰略合作,加強土地抵押貸款管理,切實根據現金流覆蓋情況分類計提風險資本。”
9月14日,新華社援引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的話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問題是地方政府財權、事權不匹配體制下產生的,解決地方政府債務需對財權進行調整。
李維安認為,一是要將債務率考核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二是抓緊開發地方債風險控制指標體系,使地方債透明化;三是對于新發行的地方債,要從發行規模和發行方式上進行限制和規范;四是剝離現有不良債務,并成立資產管理公司。
但這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唯有以時間換空間,把時間拉長,有了充裕的時間才能夠解決地方債問題,現在不確定的因素還很多。”郭田勇說。
(本報記者吳麗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陳巖鵬 楊仕省 (來源:華夏時報)
時間:2011-09-17 責任編輯:wuch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