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溫州華明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周群終于松了一口氣,因為溫州華明與中匯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的一切細節都已敲定,現在僅剩下本月底的掛牌儀式。
“溫州華明與中匯聯合組建‘中匯溫州分所’,是為了能在家門口為準備上市的本地企業提供貼身服務!敝苋罕硎,此次華明聯手中匯后,將能夠近距離地為溫州本地上市企業提供財務、稅務政策咨詢,出具各類鑒證報告。由于在當地能更方便地與企業以及稅務、工商、銀行、土地等部門溝通,因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今年以來,隨著溫州市政府推動上市工作力度的加強和民企上市熱情的高漲,作為中介服務中的重要一環――注冊會計師行業也在積極準備。作為溫州地區最資深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華明與中匯合并不僅僅是他們又一次突圍,更是溫州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大做強的一次全新嘗試,其背后涌動著溫州注冊會計師行業不甘落后的內生力量。
32家所不如一家大所
“溫州注冊會計師行業一直都比較專注于審計、驗資、咨詢等傳統業務,而證券、上市公司等高端業務沒法開展,與溫州經濟活躍度相比,這個行業發展有些緩慢,甚至說兩者不是很相稱,而且在國內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大做強的背景下,溫州注冊會計師行業也面臨著重新組合!睖刂菔凶詴嫀焻f會副秘書長池月燕如是說。
國內會計師事務所要做大做強,這個口號喊了幾年了,在溫州也不例外。但事實上,溫州會計師事務所“小”、“散”特征卻異常明顯。據溫州市注協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溫州全市32家會計師事務所的總業務量為1.159億元,其中業務量過千萬元的僅三四家,在100萬元以內的達到十多家。
1.159億元意味著什么?浙江天健會計師事務所2007年收入為1.60億元,超過溫州32家會計師事務所的總量!32家所加起來還不如一家所。”周群在這個行業已經二十多年了,他覺得溫州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大做強的任務非常艱巨,并且責任難卻。
“最近一兩年新開辦的事務所大多為袖珍型的,業務量都在100萬元以內!背卦卵啾硎荆捎诰窒拊趥鹘y審計業務有限的資源里,行業競爭激烈,甚至出現低價競爭的現象,而證券、上市公司等高端業務又沒法進入,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本地事務所的獨特優勢
對于服務本地經濟來講,溫州本地的會計師事務所有著獨特的優勢。一方面,上市企業大部分要進行股份制改造,要對企業開業至今的股份演變過程和財務及納稅狀況進行整理和鑒證,時間跨度長,難度大。而溫州本地所不僅非常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而且熟知本地各類政策法規的演變過程和背景。
另一方面,企業上市要經過許多環節,時間較長,需要調整的事項很多,還要和許多部門打交道。過去溫州的企業上市都是請北京、上海、深圳的事務所來做,會計師在每項細節調整時都要過來。而本地所如能承辦上市業務,將大大節省相關費用并能提高效率和企業上市的進程。
固然擁有諸多優勢,溫州本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并沒有像溫州經濟那樣蜚聲全國。近年來,與溫州其他行業相比,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速度并不是很快,這也直接影響到行業對人才的吸引。池月燕認為,人才的缺失必然導致行業發展速度變緩,溫州的會計師事務所正面臨著一個瓶頸,如何做大做強,讓整個行業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合并重組由此也成為了一種必然。
行業發展的有益嘗試
在溫州注冊會計師行業,誰都知道傳統業務已經空間有限,必須開拓上市、證券等方面的新興、高端業務。行業內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2003年,溫州華明曾經成立華明資本運營公司,欲涉足上市、證券等資本市場業務;2004年,溫州中原成立中原資本運營公司;同年,溫州華明開設瑞安分所……但這些都沒有讓溫州會計師事務所真正地走進高端業務,更談不上做強做大。
按照財政部、證監會此前發布的《關于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要取得證券期貨資格,必須達到注冊會計師人數、事務所凈資產、年度審計業務收入等的底線,這讓溫州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此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既然內延式拓展很難實現快速發展的目標,我們就開始嘗試外延式的拓展,與外地事務所合作。”周群表示,證券期貨資格的硬指標不是那么容易達到,溫州全市僅有200多位執業注冊會計師,像華明有20多個注冊會計師,排在溫州會計師事務所的第一位,但距80個注冊會計師的硬指標還是遙不可及。
“通過與中匯的合作,我們馬上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周群說。根據華明與中匯的合作協議:溫州華明將成為中匯溫州分所,從事中匯在溫州的一切業務,包括對證券、上市公司的業務。據了解,中匯會計師事務所總部設在杭州,下設臺州、寧波分所,擁有各類專業人員近500人,具有證券從業資格、審計和評估資格。
與此同時,溫州道盛會計師事務所也在嘗試另一種方式。他們與寧波德威等兩家事務所合并,從而達到80個注冊會計師的硬指標,目前該項目已在報批之中。
“行業的合并重組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這不僅僅解決了80個注冊會計師的硬指標問題,而且也讓溫州事務所學習到外地事務所的先進經驗。因為,合并重組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還在業務、人員培訓、管理等方面互相交融,這對整個行業都會帶來新的思路。”池月燕從行業角度對此充分肯定。
(新華網 200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