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財政部獲悉,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十四號)(以下簡稱公告)已經出爐,公告顯示財政部切實加大了對違規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力度。
檢查覆蓋8398戶單位
公告提到,2007年財政部組織開展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共涉及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8398戶,超過了2006年的7000余家。這充分顯示了財政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堅決態度。而此次檢查中形成的“部、省、市、縣”四級聯動的監督機制,也有效增強了會計監督的社會影響力。
處罰力度大、范圍廣
公告顯示,財政部根據檢查結果共對1092戶企事業單位依法給予了調賬、補稅、罰款等處理處罰,共查補稅款10.7億元、收繳罰款2152萬元,對267名直接責任人予以罰款、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等處罰,并將145戶企事業單位移送有關主管部門和司法機關處理;共對215家會計師事務所作出了行政處罰,其中撤銷22家、暫停執業51家、沒收罰款37家、警告105家,并對498名注冊會計師作出了行政處罰,其中吊銷證書13人、暫停執業163人、警告322人。
22家會計師事務所被撤銷、51家會計師事務所暫停執業,財政部門對事務所的監管決心不容質疑。
新準則獲得全面貫徹執行
在財政部組織開展的這次檢查中,組織專員辦對部分上市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進行重點檢查是一個重點。
從檢查情況看,新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正式實施以來,在上市公司以及率先執行準則的部分中央企業等單位得到全面貫徹執行,新舊會計準則實現了平穩過渡和順利轉換,企業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公允性明顯增強,會計信息質量整體上得到進一步提升。檢查也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對準則理解有偏差、判斷不準確、執行不到位的問題。少數企業存在違背準則操縱利潤、虛構交易等嚴重會計造假行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隨意調節收入成本粉飾業績。如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從而在不同年度間調節利潤,隨意增減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調節折舊費用,對同一交易事項采用不同的計量模式確定公允價值,非法轉回以前年度確認的減值損失等。二是利用關聯方交易轉移利潤。如通過母公司豁免大額債務或者進行大額捐贈等手段,直接向上市公司輸送利潤,幫助上市公司扭虧為盈。三是通過虛構經濟業務進行系統造假。有的上市公司與關聯企業相串通,通過編造虛假合同等手段進行系統造假,虛構業務收入,導致財務報表虛盈實虧。
部分事務所內部管理令人擔憂
結合新審計準則的貫徹執行,重點強化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和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監督檢查是財政部本次質量檢查的另一個重點。
檢查結果表明,新審計準則體系貫徹實施后,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意識明顯增強,質量控制得到進一步強化,總體執業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但仍有部分事務所在執行準則方面不到位,執業質量和內部管理存在嚴重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未保持應有的職業懷疑態度,部分事務所包括證券資格事務所在執行審計程序特別是函證、監盤等基本程序方面,僅限于審計程序形式上的完整性,未對取得的審計證據的真實性保持應有的職業關注,導致未發現企業重大違規問題。二是未充分關注審計中的高風險領域,對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出現的新風險點,如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重大債務重組和資產轉讓、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財政稅收政策執行情況等未予以高度重視。三是未按要求編制審計工作底稿,未嚴格實施逐級復核制度。四是重業務發展、輕質量控制,不少事務所急于擴大規模,對分所的管理存在嚴重不足,分所執業質量存在大量問題;還有的證券資格事務所忽視非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的控制,形成了重大審計風險。五是執業環境亟待進一步規范和治理,事務所之間低價攬客、惡性競爭的問題仍比較嚴重,一些地方存在行政干預、壟斷市場的行為,影響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公平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告中還顯示了財政部今后的檢查方向。比如將組織專員辦重點強化對中央企業、上市公司和證券資格事務所的行政監管,組織地方財政部門切實加大對國有、民營、外資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以及中小事務所的監督檢查,進一步加大處理處罰和公開曝光力度。
(河南省財政局 200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