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得到消息,我國國內理財市場規模遠遠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理財師成了中國職場上的熱門職業。據粗略統計,自2006年國家投資理財規劃師統一考試試點以來,報名人數已突破1萬人。但與財富管理市場規模的迅速膨脹相比,理財師數量的增長仍顯得緩慢,目前理財規劃師有20萬人的缺口,僅北京市就有3萬人以上的缺口。
“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百姓的個人財富也不斷增長。由于工作繁忙加上投資知識、經驗的匱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專業理財的幫助,由此催生出巨大的市場需求。”國家理財規劃師職業鑒定專業委員會專家組組長李青云告訴記者。
李青云表示,理財規劃業務在發達國家已經相當成熟,目前中國只有不到10%的消費者的財富得到了專業管理,而在美國這一比例高達58%。同時隨著個人財富的增加,相當一部分人的理財觀念已從激進投資和財富快速積累階段逐步向穩健保守投資、財務安全和綜合理財方向發展,因而對能夠提供客觀、全面理財服務的理財師的需求迅猛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個人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萬人的缺口意味著在今后幾年,理財師在人才市場上“熱度”不減。
除了數量問題,理財師的職業素質也有著不小的提升空間。作為最權威的理財認證證書之一,注冊金融策劃師(CFP)的考試內容包括理財規劃概論、投資規劃、保險規劃、稅收規劃、退休規劃與員工福利、高級理財規劃等,涉及7大類102個子課目。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僅有不足1000人獲得了這一資格。業內人士表示,理財師應成為“全才”。尤其是隨著權證、股指期貨等新生理財產品的出現,理財師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理財市場的發展。
“此外,理財市場的發展正在悄悄改變著金融機構的發展軌跡,而金融機構對理財業務的重視又反過來推動著理財市場的發展與成熟。”李青云介紹,伴隨著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股票、基金、債券、保險、外匯和投資信托等金融產品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藏富于民”的盛世景象及個人對理財的重視為金融機構開展個人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理財業務既是成熟金融市場的表現,也在不斷推動金融產品的銷售模式和渠道的改變。在傳統模式下,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有限,證券公司的交易模式單一,基金公司客戶開發能力較弱,保險公司營銷管理粗放,伴隨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各金融機構間加大合作,取長補短,進一步促進了理財業務的發展。同時,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相對較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益穩定,因而個人理財又成為各大金融機構競爭的焦點,理財產品與服務層出不窮,并且日益呈現專業化與復雜化的趨勢。
(財務顧問網 2007.09.05)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