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改進財務會計及其報告的浪潮,來自學術界、政府監管部門以及會計職業界普遍認為:會計信息正在失去相關性。因此,改革的目標,把會計信息相關性放在了首位。而在我國,由于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比較嚴重,會計界似乎強調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面對洶涌而來的知識經濟浪潮,重新認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對于迎接知識經濟對財務會計的挑戰,完善會計準則,以及正確認識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相關性與可常性的涵義及相互關系
l.相關性。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lASC)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定義,相關性包括以下幾點涵義:①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相關聯,并具有影響使用者經濟決策的能力。②信息對決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將相關的信息輸入預測過程,從而增強決策者預測的能力,證實或糾正過去的評價。③信息對決策有用,必須要在信息失去其決策作用前及時地提供給決策者,否則相關的信息也變成為不相關。而我國僅在《企業會計準則》第14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相比而言,可以說會計信息相關性這一重要質量特征在我國是缺位的,至少可以說是殘缺不全的。
2.可靠性。根據IASC相FASB的定義,可靠性應包括這樣幾層涵義:①信息必須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事項。②信息必須沒有偏向。沒有偏向亦即信息必須具有中立性。③信息必須沒有重要錯誤。比較而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10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里可靠性的概念過于單薄,僅有“如實反映”不能表達可靠性這一質量特征的全部含義。
3.相關性與可靠性的相互關系。相關性與可靠性有很多共同點。首先,它們共同構成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有用的信息必須同時具備這兩種質量,相關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其次,相關性與可靠性都是從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關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便信息使用者能對會計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再次?相關性與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則、重要性原則的制約。相關性與可靠性常常又是矛盾的。為了加強相關性,而擴大會計反映的范圍或改變會計方法等,使得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為了提高可靠性,而使大量計量困難的經濟資源末能得到反映或沿用舊的會計方法,則削弱了相關性。相關性與可靠性究竟孰輕孰重,如何在二者之間作出權衡,主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最好地滿足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的需要的問題。
二、關于相關性的現實思考
思考之一: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會計所處的客觀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符合相關性這一特征的會計信息也會擴大和變化。1994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專門委員會通過大且調查認為,會計信息用戶的信息需求類型有五類,并以此作為改進后企業報告的模型基礎。這五種信息需求是:①財務與非財務數據;②管理部門對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③未來的信息;④有關管理部門和股東的信息;⑤有關公司的背景的信息。在信息的結構方面,軟資產的比重會逐漸上升,硬資產逐漸下降,報告的結構也將劃分為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我們應當高度重視這一潮流,及早研究并采取行動。
思考之二:相關性的制約因素將漸趨減弱,這是因為信息處理手段的進步以及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在逐步提高。隨著計算機運用的普及,使得會計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成本會相對低廉,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便會計信息用戶獲得信息更加快捷。同時,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將大大提高,會計信息用戶將逐步具備一定的知識并愿意去研究會計信息,使得會計信息在我國真正成為可理解的與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
思考之三:相關性的構成因素將重新排列。FASB將相關性的構成因素分為反饋價值、預測價值、及時性。多年來,我們質量的要求一直偏重于會計信息反饋價值證實和糾正以前期望的能力,而隨著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將更加激烈,產品壽命周期縮短,金融市場變幻莫測,企業的風險大大提高,導致會計信息相關性的構成因素中預測價值、及時性將更加受到重視,而反饋價值則退居次要地位。
三、關于可靠性的現實思考
思考之一:對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應該動態地去理解。會計最基本的職能是反映;反映的客體是復雜多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經濟現實,即便不存在主觀上的偏向,會計信息也很難是絕對精確可靠的。因此,只能動態地去理解它:其一是對于每項會計信息,都不應該理解為具有獨一無二的精確數;其二是應根據經濟事項的不確定性程度,有差異地去理解不同會計信息的不同的可靠程度,比如前瞻性信息獻出歷史信息的可靠程度要小,但它比歷史信息更有用。
思考之二:對不同經濟事項采用相應不同的計量和披露方式以增加可靠性的適應程度。花會計理論還沒能確認、計量方面有所突破的前提下,采取劃分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表內與表外、原始數據與分析加工數據分別列示,或在披露信息的同時披露其計算方法和風險等則是明智之舉。
思考之三:我國會計信息不真實,從會計系統本身而有,有會計人員素質不高、存在主觀上偏向以及會計準則規范不力等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則在于會計系統外部,比如治理結構不合理、企業經濟交易失真、相關經濟法規不完善等。因此,必須從會計系統內外綜合加以治理。(華中科技大學 周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