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何謂“藏匯于民”
外匯將更多地“藏匯于民”央行行長周小川稱,中國未來可能將更多的資源分配轉向民間。
“所謂‘藏匯于民’并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里,而是有自行決定運用外匯包括投資外匯等機會。”周小川話語剛落,席間就一片竊竊私語聲。
幾小時后,“央行放出進一步放松外匯管制的信號”的消息傳遍了電視和網絡。
什么含義?
對于“藏匯于民”的含義,專家學者眾說紛紜。
“藏匯于民”這個概念最早在2006年由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吳曉靈公開提出。據吳曉靈當時解釋,“藏匯于民”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經表示,日本的外儲官方只持有一半,中國90%的外儲被官方持有。應進一步放松對民間外匯資金用途的管制,解除投資和購買國外金融產品的限制,這樣政府承擔的外匯儲備管理壓力將可以得到緩解。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公開場合表示,再提“藏匯于民”的意義在于:國內外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日益增加,及中國金融市場吸收流動性能力的不足,已經導致人民幣升值加速、灰色金融渠道泡沫膨脹等后果,故需打開緩解的通道。
怎么實現?
“藏匯于民”究竟能否如愿成為緩解上述問題的靈丹妙藥?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藏匯于民”從2006年提出到現在從未真正實現過。
鐘偉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件好事,但現在的大背景不容忽視:人民幣對外匯是升值的趨勢,同時,由于外幣貸款比人民幣貸款利率低,現在的真實趨勢是“資產人民幣化,負債外幣化”。
自2000年9月21日以來,央行就賦予了各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上的自主權,外幣貸款利率完全放開。目前一年期大額美元貸款平均利率為3.25%,遠低于我國商業銀行一年期貸款6.56%的基準利率。如此低的外幣貸款利率,使外幣貸款持續上升。
央行本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5.68萬億元,同比少增5977億元,但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則增加4770億元,同比多增1849億元。
外幣貸款在社會融資規模的占比也呈上升趨勢。今年上半年新增外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4.3%,同比提高2%;而在第三季度,外幣貸款占比進一步上升,外幣貸款占比4.9%,同比提高2.5%。
“外幣對人民幣貶值,而且外幣的中長期以及短期的貸款利率都遠遠低于人民幣,這都導致企業和居民不愿持有外幣。這樣一來,如何‘藏匯于民’?”鐘偉說。
他同時指出,“藏匯于民”是一個博弈的悖論。“過去兌換幾百美金很困難,現在只要人們需要,隨時都能拿著身份證去銀行換外匯,用匯條件的便利化不會增加人們持有外匯的興趣。外匯管制的放松,恰恰使人們對持有外匯的興趣日益降低。”鐘偉如是說。
鐘偉還表示,從“藏匯于民”這個口號出現到現在已經七八年時間,這期間真實的現象是 “藏金于民”由于國際市場的動蕩和國內的通貨膨脹,居民的買金熱潮不斷膨脹,過去幾年里,居民每年消費的黃金和金飾品高達六七百噸。
如何在“藏匯”問題上將政策意愿和民眾需求協調一致,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時間:2011-11-08 責任編輯:wuch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