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天價酒事件余波未平,又曝豪華酒店新聞,與之前天價吊燈一脈相承。而風口浪尖上的該公司,則巋然不動,并專注于在內部查處泄密人,其從容與淡定令人嘆為觀止。
被稱為“A股市場現金流最富裕的上市公司”的貴州茅臺,2010年末貨幣資金達到128.88億元,卻又將大筆現金多年“閑置”于當地曾名不見經傳的遵義市商業銀行,只賺取極其微薄的利息收入。其豪爽與淡定同樣令人嘆為觀止。
工薪階層辛苦勞作,用車加油,所支付的錢,近半數貢獻給了國家稅收,其余則支撐了油企奢侈揮霍和酒企驕人業績,從而勾勒出一根“非包容性發展”線條。
作為必需品的汽油與作為奢侈品的茅臺酒,在這根“非包容性發展”線條上親密合作、相互提攜,不厭其煩、源源不斷地把普通消費者的辛苦錢,轉化成強勢企業的巨額開銷和商業利潤。以至于有人戲稱:加到汽車里的是酒而不是油;喝進肚子里的是油而不是酒。
包容性發展的一般理解,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區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利益和好處,惠及所有國家,使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益和財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別是要惠及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國家。毫無疑問,全球的包容性發展,有賴于單個國家的包容性發展;單個國家的包容性發展,有賴于該國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的包容性發展。
當然,包容性發展不是平均發展。比如以叢林法則為主導的商業領域,在公平的游戲規則下,不同企業競爭能力和贏利能力存在差異就是正常的。
但是,具體到石油和天價酒,情況或不一樣:作為高檔消費品的茅臺酒,其消費背后隱藏著的權力與資本的曖昧關系似乎不言而喻,否則中石化沒有必要對天價酒去向諱莫如深;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中石化,擁有本該屬于全國人民的稀缺石油資源,代表的是所有納稅人利益,理應恪盡職守,努力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不能濫用經理人控制權,自己先花天酒地起來。
當天價酒與高價油形成合謀,相互包容共同發展時,“所有人群”變成少數既得利益者,“弱勢群體”則被拋棄,包容性發展自然變異。如果這種變異首先突出表現在政府應當、也能夠控制的石油石化行業,我們還能期望包容性發展在其他哪些領域實現呢?
或許可以寄希望于改革?為包容性發展背書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化壟斷行業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同時又強調要促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看起來,石油石化行業應在此列。兩個并重的目標是不是讓人感覺有些糾結?
問題的關鍵更在于,要防止改革變成政府部門與壟斷國企之間的“包容性發展”,就天價酒事件,此前就有評論認為,正是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助長了石油石化企業的市場強勢,是發改委讓中石化喝上了天價酒。
如果這樣,天價酒事件真就成為“非包容性發展”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