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歷時11天,代表、委員們帶來的各種提案、議案話題紛呈。但在一些西方媒體的眼里,兩會最大的“干貨”恐怕還是《政府工作報告》。外媒尤為關注的是中國政府設定的GDP增長目標,以及中國能否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落實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勾畫的改革藍圖。
外媒的關切不難理解。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同時也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在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爆發之后,中國充當了新興經濟體的“火車頭”,為世界經濟的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土耳其周刊》刊文指出的那樣——許多學者強調,中國能否實現其GDP指標,不僅對中國而言非常重要,對那些依賴對中國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也非常重要。中國經濟的表現對于世界經濟的運行也至關重要。
3月5日,外界關注的那幾個數字最終出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2014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
美國《華爾街日報》載文認為:“7.5%的目標略低2013年中國GDP的實際增長率7.7%。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日趨成熟,要達到7.5%的目標將變得更難!
對于中國2014年的這一經濟增長目標,英國《衛報》引述了兩方不同的觀點。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駐新加坡的一位分析師安妮特·比徹認為:“中國將GDP增速設定在7.5%,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對于亞洲地區的貿易和商品貨幣(出口嚴重依賴自然資源之經濟體貨幣,常特指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和俄羅斯貨幣)都將起到支持作用!绷硪恍┤藙t不太樂觀。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可能預示著,中國將不會如想象中一般進行激進的徹底的改革。英國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Economics)駐新加坡的經濟學家艾望-布里查說:“這也許意味著,中國不會如我們預期之中那樣迅速地解決信貸快速增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