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暫行規定》將財務信息列入央企商業秘密,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內資所審計央企讓人更放心
4月30日,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部門規章。更值得業內人士關注的是,這一規定將從企業戰略計劃到財務信息諸多方面定為商業秘密。
一看到“財務信息”、“商業秘密”等字眼,不少業內人士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我國的審計現狀,“四大”壟斷了我國的審計市場,很多央企的審計業務被“四大”輕而易舉“收入囊中”。“四大”是否會危及我國的經濟信息安全也一直為人所關注。那么,國資委發布的這個文件將會對我國的審計市場產生什么影響呢?
“四大”威脅我國金融信息安全
據了解,《規定》是國資委在廣泛調研、反復討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經歷半年多起草后才正式出臺。該文件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中央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中央企業采取保密措施的經營信息和技術信息。
也許是巧合,就在該規定發布前一天,力拓胡士泰案也進行了宣判,主犯胡士泰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該案背后凸顯出,中國企業商業機密泄密問題引發業內外廣泛深思。近年來中國鐵礦石談判頻頻遭遇挫折,商業泄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這一前一后兩件事,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因果”關系。因為力拓胡士泰案,國家對商業秘密的重視提到了一定高度。
北京外交學院戰略與沖突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蘇浩告訴記者說:“我們對國家安全比較重視,但對商業安全重視明顯不夠。重大商業機密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在鐵礦石、石油等有關國家重要深度戰略資源的談判時,要高度關注國家利益安全。”
事實上,力拓胡士泰案只是重視國家商業秘密一個契機。在此之前,人民網等很多官方媒體曾經發表文章,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已經控制并試圖壟斷中國的審計業,中國的許多大企業和銀行已沒什么商業秘密可言,中國金融信息安全正面臨嚴重威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江涌曾多次公開宣稱
“四大”會危害中國經濟信息安全。
江涌認為,在華壟斷地位不斷強化的“四大”不只是獲取豐厚的市場利潤,而且是獲取更具有戰略性的資源???信息。在美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一般都建有自己的情報部門,專門對搜集到的情報進行篩選分類,然后提供給相關客戶(企業、機構甚至個人等)獲得商業上的“增值”收益。
江涌還表示,近年來,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屢屢遭遇不順,巨額經濟損失時有發生,相關專業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缺乏經驗;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方面,就是我們的企業已經無商業秘密可保。外資審計、評級、咨詢、承銷,還有戰略投資、管理顧問等,已經使中國企業乃至部分政府部門在近乎透明的狀態下運作。
當類似的文章言論在網絡媒體相繼轉載時,在業內引起了熱議,不少業內人士對如今“四大”壟斷我國審計市場的后果感到憂心忡忡,為經濟信息安全擔心。
“肯定有種威懾制約作用”
《規定》出臺后,記者看到一些網友對此予以肯定,表示早該認識到“財務信息”是商業秘密,我國政府部門對我國企業財務信息的重要性“終于醒悟”了。
也有人認為,《規定》將央企的財務信息定位商業秘密,這是一個弱智的問題;上市公司數據全是公開的,難道上市銀行全都是在泄密不成?所有企業不僅僅是中央企業的財務信息,本來就是商業秘密,但不是什么國家秘密,不論“四大”還是中小事務所,都應對企業的財務信息保密。“四大”對客戶商業秘密的保密工作做的更好,更值得信任。所以不要過于杞人憂天,庸人自擾地擔心“四大”會危害我國經濟信息安全,那是在捕風捉影。
在這個問題上,國富浩華會計師事務所黨委書記、主任會計師楊劍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候表示,《規定》將央企的財務信息列為商業秘密,這肯定是一件好事。不管“四大”危害我國經濟信息安全的說法是否是事實,有了《規定》,應該對“四大”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畢竟泄露商業秘密是要受到法律嚴懲的。
不過,北京中一會計師事務所的王天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各個行業都有自己道德在約束,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從這個角度講,“四大”的工作人員也多會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出現泄密的幾率應該不大。但是,將央企的審計業務交給國際“四大”做,會存在一定的風險,畢竟“四大”是外資企業,還是交給我國內資會計師事務所比較放心些。他也同時表示,《規定》的出臺對事務所審計會起到一定的威懾制約作用,畢竟很多人都不敢以身試法。
業內人士認為,《規定》的出臺為中央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提供重要法律依據,對于確保企業核心經營信息和技術信息安全,尤其是有效防范“商業間諜”具有重要意義,將極大地推動中央企業加強商業秘密保護工作,確保企業財務信息的安全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必須打造強大的內資所
不管“四大”審計有沒有導致央企的關鍵財務信息外漏,有沒有因此危及我國的經濟信息安全,但是,業內專家認為還是對此慎重為好。
不少網友表示,將財務信息列為商業秘密,這或許是國資委事先也與財政部溝通過的結果,這與財政部、中注協鼓勵我國內資所做大做強的精神是相吻合的,為內資所更多地進入央企審計領域做政策方面的準備,這對我國內資事務所來講,是個利好消息,將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也都會逐漸交給內資所來做。
楊劍濤認為,近年來,財政部在支持我國內資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方面可謂不遺余力,力度挺大。他告訴記者說,我們當然希望內資所能參與到央企的審計業務中,在審計關鍵行業的財務信息時,用我們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事務所更讓人放心,畢竟內資所不至于輕易背叛自己的國家。
不過楊劍濤也表示,隨著我國內資所逐步做大做強,將來肯定會從“四大”現有的央企審計業務中分一些業務來做,但“四大”做央企審計做了那么多年,與央企的關系很好,感情很好,合作也很順利,所以想讓內資所參與央企的審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就可以取代“四大”來接手央企審計業務的,這得慢慢來。
王天祺對記者表示,美國的蘋果iphone手機為什么一上市就受到大家的熱捧,這款手機真的很好嗎,為什么大家如此夸張地去搶著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名牌,是大牌。名牌大家信得過,這是大眾的一種心理。具體到我國的審計市場也是這個道理。目前內資事務所總體上的確不如“四大”,畢竟“四大”是多年的品牌,是信用的積累,老品牌、名牌,之所以那么多央企讓“四大”來做他們的審計,是緣于我們熟悉的“名牌效應”,試想,有個審計業務,既可交給名不見經傳的內資所,也可交給“四大”,你會選擇哪一個?
此外,王天祺還提到,在汶川地震災害中,我國很多企業都在捐錢捐物,但是很受熱捧的三星企業卻被爆出分文未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關鍵時刻還是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國內企業,畢竟我們是同一個國家,有共同的歸屬感。王天祺強烈建議中央企業應將更多的審計業務分給我國內資所,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培養出自己的“品牌”,培養出有口皆碑的內資所品牌,有了品牌,有了更多的信譽,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中央企業向內資所伸出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