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月1日起,《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全面實施
明年1月1日起,《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全面實施
轉載于:北京致通振業
近日,財政部正式發布了《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國民間非營利
組織范圍內全面實施。有關專家稱,這是我國會計改革進程中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對于提高民
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規范,促進其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悉,近些年來,我國各類民間非營利組織快速發展,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統計,截至2003年底,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縣以上社會團體已經發展
到14.2萬個,在民政部登記的基金會近1200家,民辦非企業單位達到12.4萬個。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適用于同時符合以下特征的民間非營利組織:(1)該組織不以
營利為宗旨和目的;(2)資源提供者向該組織投入資源不取得經濟回報;(3)資源提供者不享有
該組織的所有權。民間非營利組織包括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寺院、宮觀、清真寺
、教堂等。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在形成過程中,既充分考慮了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組織特性和業務
特點,又盡可能借鑒了國際通行的慣例,使得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既兼顧我國國情,
又與國際接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關于會計目標。鑒于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會員繳納的會
費、接受服務對象(如學生、病人等)繳納的服務費等,該制度將滿足捐贈人、會員、服務對象、
債權人、監管部門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作為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目標,設計其會計報表
體系和財務會計報告應予披露的信息。
二是關于會計核算基礎。該制度引入了權責發生制原則,從而要求民間非營利組織計提固定資
產折舊,進行成本核算等,有助于民間非營利組織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運營績效,
有效彌補收付實現制會計的不足。
三是關于會計要素。該制度設置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五個會計要素。考慮到民
間非營利組織資源提供者既不享有組織的所有權,也不從組織中取得回報,所以民間非營利組織不
存在核算“所有者權益”和“利潤”問題。同樣,在權責發生制會計下,也不存在核算收付實現制
下的“支出”問題。所以,該制度既沒有設置企業會計中的所有者權益和利潤會計要素,也沒有設
置預算會計中的支出會計要素。
四是關于會計計量基礎。該制度在堅持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同時,對于一些特殊的交易事
項,如捐贈、政府補助等,引入了公允價值等其他計量基礎。這主要是由于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業務
特征所決定的,其許多資產的取得并沒有實際成本,比如捐贈資產、政府補助資產等都是無償取得
的,如果嚴格按照實際成本原則將難以進行確認和計量,從而難以實現真實、完整反映的目的。
五是關于凈資產的核算和列報。該制度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凈資產分為限定性凈資產和非限定
性凈資產兩類進行核算和列報,其中,限定性凈資產是指其使用存在時間或(和)用途限制的凈資
產,除此之外的其他凈資產即為非限定性凈資產,從而可以更加如實地反映民間非營利組織凈資產
的構成和性質等情況。
六是關于收入的確認。考慮到民間非營利收入來源的特殊性,該制度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區分為交換交易形成的收入和非交換交易形成的收入,分別界定其確認標準。對于按照等價交換原
則所進行的交易,按照交換交易收入的確認原則進行確認和計量,對于按照非等價交換原則進行的
交易,如政府補助、捐贈等,按照非交換交易收入的確認原則進行確認和計量。
七是關于費用的分類。由于該制度規定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核算基礎為權責發生制,而且業
務活動表的主要功能是用以評價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績效。所以,該制度要求在對費用的會計核
算中應當嚴格區分業務活動成本和期間費用,其中,期間費用包括管理費用、籌資費用和其他費用
。
八是關于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及其組成。該制度根據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業務特點及其會計信息
使用者的需求,要求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會計報告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業務活動表、現金
流量表三張基本報表以及會計報表附注等內容。
時間:2009-03-27 責任編輯:huay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