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中資機構主要涉及貿易、工程承包、投資基建等領域。另據報道,為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我國將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基金總額將達到50億美元。此外,《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07至2009年)》將未來兩年的中非經貿合作納入制度框架。眾所周知的是,財務是投資的基礎,想要在非洲投資成功,又需要借助哪些財務工具呢?
資金集中
非洲國家眾多,而中資機構的投資項目一般比較分散,分布在整個非洲大陸,這就給資金的集中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再加上非洲本地金融機構一般成熟型較差,更讓資金集中管理難上加難。針對資金集中的巨大壓力,中國企業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方法來設法應對。比如,定期報賬制度是一些規模較小駐非機構的最常用的集中管理工具,國內總部通過監審駐外銀行賬戶資金變動表,來完成對境外機構的資金集中管理,既簡便有效又經濟實惠;而對于一些有實力的大型中資機構,經常通過設立分層機構來實現資金集中管理,以華為為例,華為的通信運行項目遍及非洲大陸,為了對各個項目進行集中安排,華為分別在非洲北部的迪拜和非洲南部的南非設立了兩個地區財務總部,授權兩個地區總部對各國項目進行集中控制,通過這種有的放矢、授權與集中相結合的模式,資金集中的效果是非常明顯。
“借資生蛋”
在中非合作的背景下,很多中國企業對投資非洲表現出了高漲的熱情和極大的興趣。但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往往由于資金問題,在中非合作的過程中,無法大展宏圖。而“借資生蛋”則給這些有志于投資開發非洲的企業,指出一條籌資明路。目前在非洲項目融資方面,中資機構可以采用“借資生蛋”的模式,即利用資金的杠桿效應來籌集資金,從而完成項目投資。其中最常見的“借資”方法自然是銀行貸款了,目前一些國際知名的銀行比如花旗、渣打等早已在非洲設立分支機構,由于非洲的自營項目較少,一般這些外資銀行更傾向于向一些有實力的駐非機構貸款,而中資機構則是他們的重要客戶。要注意的是,這些國際銀行的審核流程較多,而有些非洲國家本土金融機構也已具備相當實力,對于規模不太大的融資項目,完全可以與他們合作。比如,如果在尼日利亞投資的話,完全可以通過與First Bank或Union Bank等銀行合作,進行百萬美元級別的信貸合作。而除了銀行貸款之外,政府間貸款和賣方信貸也是常見的融資方式,在非洲銀行的支持下,大多非洲國家都會擁有一定額度的政府間貸款,利率低而且可靠性高;而賣方信貸則是由我國的金融機構提供擔保的貸款,手續較為復雜并且資金成本略高些。
制度準備
欲成事者,典需先行。如其所言,在非洲投資,制度準備往往比資金準備還重要,特別是在一個與中國幾乎完全不同的投資環境下。在非洲,各國法定的企業會計制度大多與其歷史關聯很大。以尼日利亞為例,該國實施兩套會計制度,其中對外資機構實施國際會計準則(IAS),而對本國企業推行本地的會計標準(Stat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 Local)。另外,在進行外匯交易時,實行荷蘭式招標的招拍制度,外匯交易比較市場化。而在稅收領域,各國之間的差別更大,不同國家對各種稅種及稅收分割的界定更加復雜。在投資之前,中資機構要在這些方面做足功課。
(yo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