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金融危機原則上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不是會計問題,我們不希望看到公允價值的廢除。”德勤亞太區金融服務領導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近日在北京表示。
次貸危機爆發后,會計準則飽受質疑。有人認為,國際會計準則對于公允價值的規定是造成次貸危機的元兇之一。公允價值原則在次貸危機中造成了順周期效應,即市場高漲時,由于交易價格高,容易造成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市場低落時,由于交易價格低往往造成相關產品價值的低估。
由于債券價格的公允價值下降,投資人的信心受到打擊從而繼續拋售債券,進而造成債券價格的新一輪下跌。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很容易就陷入交易價格下跌――提取撥備、核減權益――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必須繼續加大撥備計提和繼續核減權益的惡性循環。
菲利普表示,公允價值只是把情況表現出來,市場波動的影響被公允價值準則所捕獲,但次貸危機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會計準則盡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這個信息可能有點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通過市場不斷調整,讓大家正確對待這個問題。”
而改變會計準則,比如停止使用公允價值,“正如起火后,關掉火警警報,火不會自己滅掉一樣。”菲利普說。
他表示,公允價值會計提供了一個時間性的價值,若沒有此價值則會導致投資者和法規制定者對于信心和流動性的決策失誤。
隨著時間不斷產生的金融資產減值反映了金融資產在市場條件中價值也在隨著時間變動。這是市場波動與公司周期性報告的一個功能,后來價值上發生的升降并不能代表公司當時計算資產價值的錯誤,菲利普說。
德勤還反思了為何薩班斯法案以及新巴塞爾協議都沒有阻止美國的銀行陷入次貸危機。
菲利普認為,2003年美國全面實施薩班斯法案主要是為了保證公司的財務過程和系統產生的財務信息的正確性,這一法案并能完全避免企業承擔財務風險。
而新資本協議對于風險計量有標準計量及高級計量兩種方法,現在執行新資本協議的銀行,大多使用前一方法。標準計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外部機構的評級結果。
菲利普認為,銀行在次貸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絕大多數并不是由新資本協議構架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執行中存在缺陷。
(21世紀網 2008-10-15)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