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中國首家香港上市現代咨詢企業賽迪顧問的光鮮形象突然崩塌。媒體報道稱,賽迪顧問因卷入多家公司IPO的數據造假丑聞被證監會調查。有內部人士爆料,賽迪是因為有政府背景,所以有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
本文導讀:
1、賽迪顧問淪落:IPO數據造假報告出爐路徑調查
2、賽迪顧問副總:虛假報告事件是被人刻意操縱
3、證監會怒了:職業道德去哪了?
4、曹中銘:建議管理層徹查賽迪顧問事件
5、還有多少'賽迪'把證監會當傻子
賽迪顧問淪落:IPO數據造假報告出爐路徑調查
一夜之間,中國首家香港上市現代咨詢企業賽迪顧問(08235)的光鮮形象突然崩塌。媒體報道稱,賽迪顧問因卷入多家公司IPO的數據造假丑聞被證監會調查。
5月4日,賽迪顧問發布公告稱,沒有收到中國證監會對公司提出質疑以及正式立項調查相關的任何通知和信息。證監會新聞處有關人士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暫未聽說調查賽迪顧問。”
5月4日下午,北京海淀區紫竹橋賽迪大廈,門禁森嚴。時代周報記者在十層找到賽迪顧問總經理李峻辦公室時,電話一直無應答的李峻正在跟幾名高管開小會。
此時,一名壯漢沖過來欲拽記者離開,被李峻制止。李問明來意后對時代周報記者稱,“《理財周報》報道嚴重不實,我們嚴格按照商業法規向客戶提供服務。”隨后找來副總冉曉丹、市場部王晗接洽。經商議,李峻認為不能回答記者的問題,只能以公告為準。
至于賽迪顧問為創業板IPO企業提供數據報告操作過程,冉曉丹說,“目前處于敏感時期,無法提供。”
“我們作為一個提供數據的顧問公司,對企業上市能起到多大作用?微乎其微的。”賽迪顧問市場部王晗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但有關賽迪造假報道的影響嚴重程度,復牌后賽迪顧問的股價走勢給了最好的說明。賽迪顧問5月4日復牌后開盤急跌16.4%,當天跌幅7.273%。
假報告出爐路徑
很多業內人士對“賽迪顧問的造假”的傳聞并不意外,稱是“行業潛規則”。“數據不夠權威和準確是整個咨詢行業共同的問題”。一位聲稱沒做過假的咨詢公司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咨詢公司造假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節省成本,沒有做真實的調查,咨詢幾個專家,得來數據,然后去掉一個最高的,去掉一個最低的,得出結果。第二種,做個形式上的調查,比如做了100份調查問卷,而被調查者,其實就是自己的員工或者員工的朋友、家屬,對外宣稱做了1000份調查。第三種就是花錢買數據。甚至有些咨詢公司的員工,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操作一套科學的樣本調查。
據其介紹,很多咨詢公司只是招聘了一些在校學生在辦公室打打電話就能作出一份行業報告,鋼鐵、汽車行業因為數據來源很多,做假不容易,但在一些不為人所了解的細分行業,比如污水處理等,即使用了假數據也不易被發現。
但問題是賽迪顧問做得“實在太過”了,過分到“把證監會當傻子”。據《理財周報》報道,證監會創業板部副主任李量在內部會議上對賽迪顧問點名批評:“要特別關注同業對比,目前在IPO招股書‘業務與技術’中都要披露公司的行業地位及主要競爭對手,目前一些咨詢報告如CCID等的統計數據嚴重失實,完全脫離了行業實際情況,沒有保持咨詢機構應該有的中立性、客觀性,喪失了職業道德。”
理財周報揭露的四條賽迪“潛規則”為:只要給10萬元就給你排名;從來不和客戶簽署法律連帶責任;多咨詢項目的費用支付條件都很優惠;無法提供數據來源、數據推理過程、數據調研工作底稿。而賽迪的“造假”模式很簡單。企業首先會問賽迪,可以給排名嗎;賽迪肯定說可以,并根據客戶要求出一份報告,掛在自己網站上公開銷售;賽迪通過這種手法逃避了法律連帶責任。賽迪為了籠絡客戶,會拿出所有行業的研究報告,但很多報告都只是一個框架,只是為了吸引客戶打電話找他們。
創收壓力下的“變形”
賽迪是如何淪落的?
據一名曾在賽迪集團工作的員工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2002年以前,由于IT行業整體上升勢頭迅猛、盈利率頗高,引導IT咨詢業先河的賽迪顧問,無論是報告質量還是信譽,都得到行內一致認可。
“在工信部下屬的計世集團中,還有一個計世咨詢,就是因為沒有賽迪顧問做得早,知名度、影響力等方面不如賽迪顧問。”
然而,2002年以后,隨著IT行業的日益成熟,IT行業的增速明顯不如以前。成功的業務往往很快就被復制,這時,IT行業內開始出現大量咨詢公司,這些都使得賽迪顧問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大。
同時,據曾在賽迪集團工作的員工介紹,由于賽迪集團成立之初的巨大成功,后繼領導在效益方面的的壓力很大,賽迪集團各個子公司創收任務都非常重。
廣州某券商電子信息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他多次接到賽迪業務人員推銷報告的電話,但試用后都沒有買,“太貴了,沒有必要,這些報告數據大多不準確,很多一看就是拍腦袋想出來的。”
5月4日,時代周報記者在跟賽迪顧問公司的冉曉丹、王晗的交流中,談到創收壓力巨大時,兩人也點頭表示認可。
“在這樣的高壓狀況下,賽迪集團的子公司高管更換頻繁,包括賽迪顧問高管平均兩年一換。IT行業的不景氣以及盈利率的高壓,是賽迪老員工認為其逐漸‘業務變形’的主要原因。”據上述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
賽迪顧問每年必須完成集團下達的經營指標,“IT業利潤在下滑,但這個指標卻是每年增長的”,“打折、低價,這都是必須的商業手段”,漸漸地,賽迪顧問賤賣報告已廣為業內所知。
經營壓力之下,一方面開源,一方面節流,降低經營成本,也是賽迪顧問在“經營壓力”之下的應對招數。降低成本,也包括在調研、研究過程中的成本。2003年之后,賽迪顧問信譽度日益降低,受到業內廣泛質疑。
此外,為了增加收入,賽迪顧問每年舉辦大量的會議、活動,吸引企業參與、贊助。在經營壓力之下,賽迪集團經常有一些“創新性”的手段,而這些手段隨后也被會IT業內其他公司復制,所以,業內人曾戲稱,“賽迪引領IT先河”。
而所謂“先河”的后果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價越來越激烈。另一致命的是“賽迪的潛規則模式”被快速復制,開始是賽迪跳槽出來的團隊開的小公司紛紛效仿賽迪的模式,隨后,國內一些小咨詢公司紛紛效仿,真實性、中立性、客觀性大大下降漸成行業之痛。
賽迪顧問之所以業務繁多,主要是背靠工信部,這讓其顯得比其他公司更有權威。
公開資料顯示,賽迪顧問原為國家電子工業部計算機工業管理局信息處,在提供IPO數據咨詢服務的公司中,是業內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據賽迪顧問2009年報,自稱為創業板12家成功上市企業提供行業研究和募投可行性研究服務,在該領域市場占有率20%以上,位居國內同行第一。而賽迪顧問公司副總裁張濤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證實,去年創業板78家上市公司中,有15家是賽迪顧問公司的客戶。
利益鏈條
行業專家付亮在其微博中指出,賽迪顧問造假反映了咨詢業的現狀。“目前國內信息咨詢公司整體生存環境不良,競爭激烈,除了投IPO公司之所好外幾乎別無選擇,賣假報告比賣真報告吃香。”
一中型券商的投行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是沒辦法的事。發審委對此還是挺看重的,不然李量也不會批評賽迪。有時候很多小行業根本沒有相關數據,協會也沒有,但是證監會需要有中介機構去做。擬上市公司要想取信于監管部門和投資者,只好找賽迪顧問中介機構出具傾向性報告來包裝。”
但一位參加過創業板首批IPO企業的券商投行負責人說,很多創業公司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在相關行業中可能僅此一家,需要獨立第三方機構來確定其市場占有率和增長能力。大量的需求催生了一大堆小咨詢公司,但他們根本沒有行業規范可言。
上述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很少用賽迪顧問的報告,因所保薦企業行業信息明確,不需要第三方機構出具市場占有率等數據。使用這種第三方數據必須謹慎,一旦IPO被否損失慘重。
“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本身就是資本市場參與者,與其所評級的金融產品及其發行公司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系,而與投資者則存在著潛在的利益沖突,其實非常不適宜對于市場上的金融產品進行公開評級。特別是在缺少法律規范和監管約束的條件下,即使出了問題也往往可以逃避責任。”評論人士認為。
打斷將中介機構與被包裝企業系在一起的利益鏈條,比如:中介機構與企業不發生直接利益連接,擬上市公司提前將“包裝費用”預支付給監管部門或者監管部門委托的存管銀行,由監管部門選擇中介機構對企業進行上市財務真實性審計、評估等。無論最后是否能夠上會通過,包裝費用都從提前支付的費用中支出給中介公司。
隨著“造假”丑聞被陸續揭開,數據粉飾下的上市公司資本“泡沫”必將破滅,在造假報告下“潛伏”的創業板公司板塊,也將面臨一場股價的重新衡量。(時代周報 孫勇杰 陸玲)
下一頁:賽迪顧問副總:虛假報告事件是被人刻意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