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準則與國際全面接軌
新企業會計準則由三大部分構成。在基本會計準則中,歷史成本原則、區分資本性收益和經營性收益原則、配比原則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最重要的改變是在會計計量問題上特別引入并強調了“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法從而成為與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可變現現值法和現值法等平行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由于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使用已經較為普遍,因此本次公允價值的引入被視為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標志。
舊企業會計準則僅有16項具體會計準則,而新企業會計準則除了對原有16項準則進行修訂外,還增加了22項新的會計準則,覆蓋了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企業年金、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套期保值等眾多細則。目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均與國際會計準則看齊的準則體系,該體系覆蓋了各種類型企業的各項經濟業務,填補了我國在新形勢下對新型經濟業務會計處理規定的空白。
在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方面,新企業會計準則不僅覆蓋了非金融企業,也覆蓋了金融企業。換句話說,新企業會計準則將現行準則、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都包含在內。在適用范圍方面,從“中國投資企業”擴展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業”。在財務報告的目標方面,從單純的“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需要”轉變為“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有助于其做出經濟決策”,而政府只是財務報告的使用者之一。
新準則減少會計操縱空間
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一大優點在于,通過實施一系列與國際會計準則相一致的相關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業通過各種操作來操縱利潤和粉飾報表。這對于我國企業提高公司治理機制,尤其是上市企業提高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有著重大意義。例如,我國會計制度和國際會計準則都允許企業計提減值準備以及對已經確認的減值準備進行轉回(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商譽減值損失不允許轉回)。但是這一安排已經成為中國上市企業操縱利潤和規避稅收的一大手段。針對類似問題,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資產減值準備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這就使得試圖在不同會計年度轉移利潤或虧損的企業投鼠忌器。
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合并會計報表方面所依據的理論已經由原來的側重母公司理論轉化為側重實體理論,并更多地強調“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運用,要求對所有母公司能夠控制的子公司均應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嚴格的股權比例。這將使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或子公司進行利潤操縱的行為得到很大程度限制。此外,新企業會計準則明確了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并規定對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為會計處理基礎,而對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則以公允價值為會計處理基礎。這就限制了上市公司通過合并或置換等手段制造利潤的行為。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實施債務重組的債務人體現了一定程度的照顧。在舊企業會計準則中,由于債權人的讓步或豁免形成的債務重組收益應該計入企業的資本公積,然而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債務重組收益可以直接計入企業損益表。這一規定能夠提高債務企業的每股盈利,據估計僅在2006年中國上市企業因此將會增加收益60億元左右。
新準則三大環節待完善
問題之一,新企業會計準則在某些方面過于重視賬面價值,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前后不一致,部分條款與國際會計準則仍有差距。例如在無形資產方面,以非貨幣性交易換入的無形資產應該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相關稅費來計價,而以貨幣性交易換入的無形資產應該按照實際支付價款計價,以捐贈方法獲得的無形資產應按照公允價值來計價。這樣的處理造成同樣的無形資產由于取得途徑不同而價值差異極大,不具有可比性。
問題之二,新企業會計準則在某些方面和現有法律或征管規定不配套。例如,新準則規定,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該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者處的賬面價值計價。這就與公司法中規定的股份公司發起人以無形資產投資必須評估作價的規定相違背,而且也違背了公允價值的精神。
問題之三,如果忽視了企業職業道德和倫理建設,僅憑一部完備的企業會計準則是不能達到從整體上提高企業治理機制的目的的。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財務報表操縱案例恰好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底蘊中職業道德缺位的尷尬。盡管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將會不斷完善并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但是法規并不能涵蓋道德,更不能替代道德。(證券時報 張明 2006-12-29)
(w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