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中國人壽A股市盈率竟高達200倍,而H股則只有70倍,內地分析師指出,這與兩地會計制度不同有關。因內地券商對內地居民就壽險產品需求的預測,以及國壽爭取市場的能力評估出現差異,因而引伸出不同盈利增長、現金流及合理折現值的預測,故而造成如此大的差距。
未來,內地采用新會計準則,將使兩地上市公司標準一致,更合理地反映其公平值,甚至可以堵塞部分ST公司在主營業務扭虧無望時,便利用舊的中國會計準則做賬的情況,新會計準則是不容許這種情況出現的。
去年香港的上市公司已全部改用新會計制度入賬,其中以物業重估、商譽攤銷及衍生證券重估影響公司業績最大,估計新會計準則亦會令內地擁有大量證券投資、大量物業資產的公司,業績大幅提升。以滬深兩市第一份新準則年報看,江南高纖2006年凈利潤5191.90萬元(人民幣,下同),增長52.58%,按原會計準則,股東權益應為3.23億元,但按新會計準則,股東權益變為3.41億元,因為江南高纖凈資產增加1761.75萬元,因而股東權益增加5.4%。
雖然新會計制度令內地和香港兩地會計成功銜接,更能反映公司的公平值,但短期內還不能有效地將A股及H股股價拉近。富昌證券總經理藺常念表示,國際會計準則雖有效地反映公司價值,但由于內地股市并非全流通股,因此無助A股及H股股價拉近。要解決A股高市盈率問題,必須將所有非流通股轉為流通股,國際會計準則便能發揮其效果。平和證券董事郭思治亦認為,兩地會計準則雖接軌,但相信要一段長時間才能見到A股及H股股價拉近。
不過無論如何,新會計準則的確為兩地上市公司帶來深遠影響,因為在新的會計制度下,全部都是反映上市公司在某一個時間的真正價值。但投資者不應因上市公司公布業績有超乎理想表現而過于興奮,業績異常理想可能是因為證券及物業重估后出現大幅增值,而非公司核心業務增長。(中國證券報 張國棟 2007-2-7)
(w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