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務不是債務危機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經濟吹風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中國的債務與西方國家有區別,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也強調,中國的地方債務基本上形成的是一些優質資產,而且目前遭遇的困境是流動性問題而非償付問題,因此不能算作“危機”。
上半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僅增長1.5%,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增速也明顯回落。王一鳴評論稱,隨著財政收入和土地收益增長明顯放緩,加之地方融資平臺進入償債高峰期,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有可能增大。
同時他認為,中國的地方債務與西方國家現在面臨的主權債務危機不同,“中國地方政府這些年形成的債務,都形成了實物資產,不像歐債危機的一些國家,借債是為了清償過去的負債,沒有實物資產對應,這個是有所區別的。”
不過王一鳴不否認目前地方政府及平臺公司融資存在的問題。“地方政府的負債方式確實也需要相應的改革。”
王一鳴認為,地方基建融資最好的方式是發債,而非銀行貸款。通過發債的形式來籌集一些長期性的投資,用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會更透明,風險控制也會更好。
對于審計署正在進行的債務大摸底行動,王一鳴認為這是處理地方債務的第一步,需要根據情況對不同性質的債務進行相應處理。有償還能力的進行規范,沒有償還能力、而且本身就有政府財政擔保的,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由政府接盤。
“我們地方政府是有很多資產的,經過這些年的投入,形成了大量的政府性資產,我覺得可以進行相應的置換,包括我們出讓一部分資產,來進行置換,是有條件這樣做的,跟西方國家一些政府比如底特律的情況還不一樣。”王一鳴表示。
另外,宋立提出,在討論地方政府債務的過程中要強調危機和困境的問題,“跟清償性有關的是危機,跟流動性有關的只能叫困難,我們地方政府遇到的問題主要是流動性問題,這些債務都是短期的,實質上只是財務問題,不是經濟問題,因為我們發的這些債對應的資產是優質的,從清償性的角度來說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問題,不會有清償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