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土地換社保”,問題不少!
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土地換社保”,問題不少!
21歲的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學生柯力涵下鄉調研之初并未意識到,在農村,征地與養老之間存在如此緊密的聯系。
在天津的一個村莊,土地被征用以后,村委會要求失地農民必須參加正在推行的天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均一次性繳納保費15900元,直接從土地征用補償款中扣除。年滿60歲以后,他們預計每月領取大約300元的養老金。
而鄰近的一個村子,村委會計劃從土地征用賠償款中每人扣除69960元給村民投保,以使他們60周歲以后,每月可獲近1000元的保障。
可柯力涵聽到,也有一些人抱怨,“感覺自己的錢被政府強行拿走了”。
“‘土地換農保’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存在操作粗糙、信息不透明等問題,令失地農民不太滿意。”柯力涵說。更關鍵的是,這種強制參保的做法,違反了國務院提出的自愿原則,損害了農民自主選擇參保和繳費檔次的權利。
隨機抽取200多人,參保率僅為15.9%
柯力涵所在的一個課題組,將“土地換農保”歸納為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之一。
為了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我國自2009年10月起,在全國838個縣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將擴大至全國40%的縣。在天津,與新農保對接的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針對試點情況,南開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李俊青及柯力涵等5名學生組成了“城市化背景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運行狀況分析”課題組,選擇當地的一些村鎮進行調查。
在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天津市濱海新區,該課題組隨機抽取5個村,訪問了208位村民,發現在適保人群中(即18~60歲農村居民和未享受養老保障的45歲以上城鎮居民),繳費參保率僅為15.9%。
這一調查結果與他們從政府部門獲取的統計數字相符。濱海新區中塘鎮2009年度的統計數字顯示,全鎮24個村的適保人群繳費參保率為15.0%,最高的楊柳莊村為41.0%,最低的十九頃村為4.7%。
而在天津市靜海縣梁頭鎮,這個城市化進程較慢、農業人口占到95%以上的農業鄉鎮,截至2011年5月,兩萬多人中,有4037人參保,其中除去領取老年人生活補貼的2681人,繳費參保人為1356人。
柯力涵等人的調查發現,對社保政策表示“完全不知曉”的占總人數的21.2%,“不盡了解”的占43.7%,“深刻了解”的占35.1%。
“多繳多得”沒能充分體現,多數人低檔投保
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不高還體現在另一項數字上——天津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分為4個檔次,每年分別按天津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0%、20%、30%繳納保費。但在兩個情況大不相同的鄉鎮,10%的繳費比例都成了最多人的選項。
中塘鎮2009年的3996名繳費參保人中,高達97%的參保人選擇了10%的繳費比例,選擇5%的沒有,選擇20%的占2%,選擇30%的占1%。
而梁頭鎮除1人參保30%的檔次外,其余1355人都選了10%的繳費檔次。
南開大學課題組指出,參保率低的一個因素是,許多農民參加了其他保險。但需要注意的是,參保率低、繳費比例低,都與新農保政策激勵機制不足有關。現有政策基本沒有體現“多繳多得”與“長繳多得”的優勢,抑制了參保積極性。
天津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由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兩部分組成,按月領取。個人賬戶養老金是個人賬戶的儲存額,基礎養老金則由政府統一補貼,起初定為每月補貼150元,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剛剛公布,上調為180元。
雖然分為4檔,但每個檔次的參保人獲得的政府補貼是相同的。李俊青認為,這會使參保人認為,既然自己的錢“釣”回的政府補貼都一樣,那么繳費比例高低并不重要,于是根據經濟承受能力,選一個較低的繳費比例。
66周歲以后保障金無法滿足生活所需
課題組測算,假如當地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參保人——2009年45歲、按照10%的檔次繳費15年,以當初150元的政府補貼標準計算,他在60歲以后每月將領到431元。
通過天津市2000至2009年的統計年鑒,課題組得到了該市農村基本消費的數據。再計入通貨膨脹率、計息利率等因素,他們算出,在60歲那年,這位參保人的每月基本消費為365元,此后逐年遞增,到66歲那年,每月440元才能維持他的基本生活,超過了他能領到的431元。自此之后,他的每月領取金額與每月基本消費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
“66周歲是一個轉折點”,柯力涵說,66周歲之后,個人領取的養老金加上政府的補貼將不能滿足基本消費,這說明現行的給付模式屆時將無法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實際保障水平低,成為制約參保率的重要因素。
為此,他們建議采用“個人賬戶支付不變,政府補貼遞增”的給付模式:政府補貼隨著基本消費的增長而增長,確保完全覆蓋消費缺口。
45歲以下人群對新農保提不起興趣
在調查中,課題組還發現,45周歲是另一個重要的分界點。中塘鎮3996名繳費參保人中,40~65歲的占95%,20~30歲的只有7人。梁頭鎮55歲以上參保人占96%。“年輕農民參保的缺失也是研究現行參保率必須注意到的一個問題。”
這印證了審計署此前發布的信息。2010年5月起,審計署對9個省份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實施情況進行審計調查,發現農村年輕人的參保積極性不高。44歲以下的中青年參保率,遠低于45歲以上的參保率。
“這個現象是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李俊青說,年輕人的養老意識較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應看到,很多農村青年在城鎮打工,有的已經參保了其他險種。
早在新農保實施之初的2009年11月,寧夏大學政法學院教授蘇東海、副教授周慶就在寧夏10個鄉鎮進行了1000人的實地調查,當時發現,40歲以下的年輕人參保意愿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年輕人繳費后等待領取養老金的時間長達三四十年,時間長,變數大。而且年輕農民身強力壯,認為憑自己的身體和勞動,完全可以自己養活自己,考慮養老問題為時過早。何況,幾十年后物價上漲多少很難預料。
目前,很多地方出臺了鼓勵年輕人參保的規定,如天津市規定,“對于繳費超過15年繼續繳費的,每增加1年繳費,基礎養老金增加4元”。可南開大學課題組在實際走訪中感受到,農民特別是年輕農民對該項規定完全不在意,癥結在于差別補助太少,起不到鼓勵年輕農民早參保、多繳費的作用。
因此,他們建議針對中青年參保人,可將18~45歲依年齡遞增劃分為幾個檔次,依據不同檔次給予差別優惠,優惠折扣隨年齡遞減。以“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調動參保積極性。
一方面是農民參保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另一方面是各地政府部門強行推進“土地換農保”,將其視為一項行之有效的解決失地農民養老的辦法。對此,南開大學課題組警告說,這種做法不應提倡,一方面它違背了自愿原則,另一方面,新農保較低的保障水平無法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
他們分析,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目前基本養老保障仍不健全,參保的邊際收益不高,“土地換農保”不能徹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同時,很多村民反映,沒有充分的知情權和發言權,流程缺乏透明度,政府權力沒有受到應有的制約。此時推行“土地換農保”,無疑是“用廉價的農保換取稀缺的土地,這只會加劇無節制、無效率的征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