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經濟師考試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輔導20
2014年高級經濟師考試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輔導20
改善企業道德行為的途徑
1.抓好管理道德教育。
一、是提高管理道德認識,包括管理者對其管理的地位、性質、作用、服務對象、服務手段等方面的認識。對管理道德價值的認識是培育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前提,就是要認識管理道德的實質、內涵,充分認識到管理道德對個人、企業乃至社會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對管理道德的認識,才能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實施、在發展中提升。
二、是培養管理道德情感,就是管理者在處理自己和職業的關系及評價管理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榮辱好惡等情緒和態度。主要包括對所從事管理工作榮譽感、責任感,對服務對象的親切感,熱愛本職工作,敬業樂業等。管理道德情感一經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穩定而強大的力量,積極影響人們管理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三、是鍛煉管理道德意志,就是人們在履行管理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作出抉擇的力量和精神。是否具有堅毅果敢的管理道德意志,是衡量每個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
四、是堅定管理道德信念,就是管理者對所從事管理工作應具備的道德觀念、道德準則和道德理想發自內心的真誠信仰。管理者一旦牢固地確定了管理道德信念,就能自覺地堅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并能據此來鑒別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培養和確立終身不渝的管理道德信念,是每個管理者管理道德修養的中心環節。
2.提煉、規范管理道德準則。
管理道德建設的過程,就是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質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這需要管理者把管理道德認識、管理道德情感、管理道德意志和管理道德信念等與所從事的管理工作、企業的實際情況等結合起來,注重吸收西方道德觀中合理的成分,廣泛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的精華,提煉出體現管理特色的管理道德準則,使管理者了解、明確管理道德規范,認清管理道德的標準和行為準則,以利于管理者形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通過提煉管理道德標準,實行管理道德的規范化管理,使管理者自覺地對照管理道德準則時刻檢查自己、規范自己行為,將管理道德準則內化成管理道德認識,從而培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為習慣,既有利于管理者自身建設與發展,又有利于企業管理水平提高與發展。
3.樹立典型,加強引導。
在管理道德建設過程中,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是重要的。典型引導是激勵人們自覺規范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
一、是注重發揮企業領導者管理道德的表率作用。企業領導者是企業的精英,足高層管理者,其模范、表率行為對其他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形成具有更直接的效果。對企業領導者來說,管理價值、道德價值高于物質利益,企業領導人應把國家、員工賦予的職位當作為國家、企業貢獻、為員工服務的機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勇于負責,不計得失,自強不息,以身作則,講真話、辦實事、“言必信、行必果”,樹立領導者良好的管理道德,這對推動整個層面管理道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樹立典型人物,做好輿論導向,發揮引導作用。象牛玉儒等現實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他們的感人事跡、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是人們所景仰的,在這些典型人物身上也充分體現出了優秀的管理道德。因此,大力宣傳典型,把道德規范人格化,有利于使管理者以典型人物為榜樣,學習典型人物的人格,激發自身去追求典型人物所擁有的優秀的理想人格,并且以這種理想人格為標準而塑造自己,促進管理者管理道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4.管理道德行為列入崗位考核內容。
管理者是否具有管理道德,不是看其是否會背誦管理道德的多少規范條款,而要看他是否能理解管理道德,把管理道德要求與自己的工作相結合,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具體工作中,形成穩定的職業行為。管理道德規范化、制度化,就會成為管理者的習慣行為,就會在管理工作中發揮巨大作用,也必將在企業內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使企業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因此,企業應將管理道德建設納入管理者崗位考核內容之一,加強檢查、考核、獎懲,使每一個管理者不斷地自我對照準則檢查,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向,最終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管理者是管理道德的主體,管理道德是對管理者行為的規范和制約,一個合格的管理者也必然是一個有道德的管理者,做有道德的管理者,應該是每一個管理者的職業準則。在當今時代,管理者和企業應注重開展和加強管理道德培育,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使管理者有所為、有所不為,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為,才能有效地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獲取更大的效益,實現長效發展。
(5)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6)社會責任觀 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