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審計》知識點總結:審計重要性
一、計劃審計工作時
1.為財務報表層次確定重要性水平,以發現在金額上的重大錯報。
2.評估認定層次的重要性,以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范圍,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3.確定審計意見類型時,注冊會計師也需要考慮重要性水平。
二、重要性
1. 含義:重要性取決于具體環境下對錯報金額和性質的判斷。
2.目的
(1)決定風險評估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2)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3)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由于未發現的錯報和不重大錯報匯總后就變成了重大錯報情形,注冊會計師應當制定一個比重要性水平更低的金額,以評估風險和設計進一步審計程序。
三、審計風險
1.審計風險: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2.重大錯報風險: 如果一項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做出的決策,則該錯報是重大的。
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獨立于財務報表審計而存在。包括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和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
3.檢查風險:某一認定存在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是重大的,但注冊會計師未能發現這種錯報的可能性。取決于審計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4.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由于審計風險是既定的,因此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是反向關系,當重大錯報風險高時,檢查風險必須低。因此注冊會計師要合理設計和有效執行審計程序。
四、確定重要性水平
1.目的:發現金額上的重大錯報
2.考慮因素
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審計目標,財務報表各項目性質既相互關系,財務報表項目金額及波動幅度。
3.從數量方面考慮
(1)報表層重要性水平=基準(資產、銷售收入、利潤、費用)*百分比(5%、0.5%)
(2)認定層次――可容忍錯報(不存在重大錯報情況下,可接受的最大錯報)。
考慮因素:各認定的性質及錯報可能性、認定層重要性水平與報表層重要性水平關系、其他。
4.計劃階段重要性水平的調整
(1)擴大控制測試范圍或實施追加控制測試,降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重大錯報風險不能降低)。
(2)修改計劃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降低檢查風險。
課程推薦
- 注冊會計師普通班
- 注冊會計師特色班
- 注冊會計師精品班
- 注冊會計師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0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3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6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實驗班 |
班次特色 |
900元/一門 | 購買![]() |
- 注冊會計師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