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揭露財政資金使用問題
誘因:審計報告顯示財政資金使用存在很大問題
日前,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情況,并向社會公布了審計結果。審計結果表明,政府部門在財政資金使用上還存在較大問題,2012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的近5%規定了專項用途,但未能統籌安排使用。一些部門的預算執行仍不到位,預算的約束力也有待加強。這應該是國務院提出這個目標的直接動因,也是國務院此次強調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直接原因。
會議指出,對審計查出的問題,各部門、各單位既要積極整改,及時糾正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又要針對一些方面存在的預算執行不到位、資金層層積淀等情況,以整改為契機,把擠占挪用的錢歸位,把“跑冒滴漏”的錢堵住,特別是要進一步盤活存量,把閑置、沉淀的財政資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資金用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公共服務業、城市基礎設施和促進消費等方面的投入,不斷釋放內需潛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滿足群眾迫切需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要堅決把扶貧、社保資金等群眾的“保命錢”看住。把積極財政政策發揮好、運用好。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務院提出的這個目標,作用又不僅僅體現在對審計署揭露出問題的整改之上,而是回答了“政府應該怎樣運用財政資金”這個重大問題。
資深審計研究人員杜相乾博士向本報記者介紹,國務院的表態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一是政策的第一著力點是保增長,即保就業;二是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浪費和腐敗,特別是關系到困難群眾的扶貧資金和關系到全體國民的社保資金,下一步有可能加強這兩大方面的審計監督力度。
盤活財政資金存量體現決策前瞻性
會議強調,要進一步盤活存量,把閑置、沉淀的財政資金用好。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季冬生教授表示,主要是由于預算編制不合理或者資金撥付不及時,從而導致預算資金執行不到位,在預算年內出現資金結余等問題。這一問題體現了預算單位預算項目申報和后續預算審批步調都慢一拍甚至慢幾拍,這種粗放式的管理使得預算資金無法及時下撥。有些預算項目甚至會出現在下半年才臨時申報項目和審批,資金撥付時已經到了九月、十月,根本不可能在這個預算年度用完,導致資金沉淀結余。
事實上,我國目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象普遍,有的資金不夠用,而有的卻被閑置,最后往往是突擊花錢。
另外,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56 214億元,同比增長6.6%,增幅同比回落6.1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增長 0.1%。今年后幾個月制約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仍然較多,國稅總局的相關領導近日在全國各地調研時屢屢強調今年財政收入形勢相當嚴峻。
杜相乾認為,國務院在這個時點強調盤活財政資金是有原因的,一是財政增速劇減,特別是中央財政。二是地方政府債務高企。三是政府剛性支出居高不下。杜相乾認為,盤活財政資金存量有兩大含義:一是節約,不能浪費和腐敗;二是效益,增加財政資金的政策效果。
季冬生認為,盤活財政資金存量,把存量財政資金更好地用在調結構上,可以促進消費,為盤活貨幣資金創造條件。
在很多人看來,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把“沉睡”的資金挖出來,這體現了決策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盤活的資金用在保民生調結構上
會議強調,集中有限的資金用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滿足群眾迫切需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要堅決把扶貧、社保資金等群眾的“保命錢”看住。把積極財政政策發揮好、運用好。
杜相乾博士稱,“積極”在中國的話語環境下,就是擴張。國務院所稱的積極財政政策中的“積極”可以理解成擴張型財政政策的收斂過程,即為了保證財政政策的有序過渡,在向穩健和中性財政政策回歸的過程中的積極財政政策。7月3日國務院會議精神的實質一句話概括就是:“穩健財政政策的回歸”。
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是一方面,如何對資金結構進行優化,將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更為重要。因為財政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關鍵在投入的每一分錢是不是去了該去的領域,好鋼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不然,財政投入再多,也只會造成資金閑置或浪費,甚至誘發經濟社會問題。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點就要把財政資金用在保民生、調結構上,尤其在調結構上用好,集中有限資金實現穩增長。用好財政政策有助于釋放內需潛力,如加大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都可以拉動一系列需求。
業內專家認為,如今經濟發展更加注重統籌性、包容性和平衡性,財政資金應優先向弱勢群體、弱質產業配置,這包括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民生項目以及對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等。把“挖”出來的錢盤活,投到民生領域,不僅可以大大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而且還能釋放巨大內需潛力,助推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財政資金還應發揮帶動居民消費的作用,對綠色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優先扶持,以財政支出的結構優化,來撬動經濟結構調整。
壓縮一般性支出與“三公”經費 政府帶頭“過緊日子”
針對當前財政收支緊張狀況,此次會議還要求按照中央八項規定的精神,進一步壓縮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政府帶頭過“緊日子”。政府職能也在這種壓力之下向著民眾所期望的方向逐步轉軌。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過緊日子”這傳遞出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的重要信號。
杜相乾稱,政府過“緊日子”是對政府一度片面追求高標準、高消費的約束。不過,杜相乾建議壓縮一般性支出!叭涃M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不大,進一步壓縮的空間有限,無限制的壓縮可能影響政府的有效運轉和日益擴大的政府國際交往需要。一般性支出的總額較大,壓縮空間也較大。”杜相乾說。
白景明表示,會議強調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一方面強調要壓縮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也傳遞出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把現有的資金用好,用在民生迫切需要的地方,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的重要信號。
對于盤活財政資金存量,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劉紅霞對本報記者表示,過程是復雜的,如預算機制、資金撥付、資金使用效率等相應問題需一攬子解決,否則,盤活只是一次性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杜相乾則認為,從長遠看,最終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的方法是向公眾公開財政預算和支出的明細,接受全體民眾的監督。
歸根結底,盤活財政資金存量,關鍵是推進預算管理改革。國務院參事、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對于公共預算,事先要嚴格論證,事中要不斷跟蹤,事后要嚴密審計。特別是一些政府基金,監管不嚴,投入進去,效果并不理想,應該專門去預算,并細化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