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達11.5%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預計,2007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約為11.5%。這明顯超過了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保持在8%左右的目標,也高于2006實現的10.7%的增速。
2007,整個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但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和貿易順差過大問題依然突出。2008,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一,是中國經濟能夠平穩較快發展的保障。
財政收入破5萬億元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預計,2007全國財政收入將超過5.1萬億元,同比增長31%左右,財政大幅增收顯示了國家日益富強,但連超收問題也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財政部明確表示,2008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穩健的財政政策,合理把握財政支出規模,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的投入力度,超收部分重點用于“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保等并向中西部傾斜。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日前預計,2007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實際增長7%左右。這與去7.4%的增幅接近。另據社會科學院預計,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增長12.5%左右,高于去10.4%的增長水平。
專家分析指出,今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對消費的刺激作用顯著增強。消費正成為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高。
新增就業超1200萬人
勞動保障部日前宣布,2007前11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5萬人,預計全將超過1200萬人,突破了初制訂的不低于900萬人的預期目標。
就業是民生之本。從前些的每新增就業900多萬人,到去的1184萬人,再到2007的即將突破1200萬人,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呈穩定上升態勢。勞動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評價說,2007將創下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來最好水平。
糧食產量超1萬億斤
剛剛閉幕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透露,2007全國糧食產量將超過1萬億斤。這是中國糧食生產連續4獲得豐收,也是1985以來糧食首次連續4增產。
盡管2007糧食大豐收,但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尤其是由農產品價格上漲導致的物價上漲給百姓生活帶來很大壓力。對此,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將糧食生產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主要污染物首次“雙下降”
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在2007取得初步成效。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同比下降1.81%和0.28%,其中兩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首次雙雙下降。
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表示,去我國沒有實現節能降耗和節能減排的目標,2007雖首次出現“雙下降”,但在未來3經濟依然可能保持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完成節能減排的任務艱巨而又緊迫。
CPI漲幅達4.7%
2007,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不斷攀高。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預計,全CPI漲幅可能在4.7%左右,這將是1996以來的度最高漲幅。這不僅突破了初確定的3%以內的漲幅目標,也遠高于去1.5%的漲幅。
姚景源指出,盡管目前物價上漲仍屬結構性上漲,但結構性上漲能夠向除食品外的其他領域轉移,同時美元疲軟及全球商品價格上漲將使中國承受通脹壓力。因此,明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6%
12月27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31關口,以7.3079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單日升值幅度高達219個基點。2007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已超過6%,高出初市場預期5%的升值幅度。
2007,人民幣匯率總體呈現“加速升值”的特征,來自于貿易順差擴大、CPI增幅上漲以及國際社會的壓力成為升值推動力。2008,人民幣升值壓力猶在,央行明確將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外貿順差達2500億美元
據商務部預計,2007中國貿易順差將達到2500億美元。前11個月,貿易順差就達2381億美元,而去全才有1775億美元。
貿易順差的擴大帶來外匯儲備的大幅增加,2007已突破1.4萬億美元。同時,貿易摩擦也進一步加劇,我國已連續12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明,政府需要繼續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
滬深股市開戶數超過1億戶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最新統計顯示,截至12月27日,滬深兩市賬戶總數超過1.38億戶,全新增A股賬戶超過3700萬戶,約是去的12.9倍。
2007,上證綜指從初不到3000點一度攀上6124.04點高峰,120家上市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高達4470億元。數字見證了A股市場的繁榮,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新華網 2008-1-1)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