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計劃以此為支撐建設國內首個“內陸開放性經濟試驗區”
重慶市近日獲批國內首個內陸保稅港區。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25日8時左右在首頁的頭條位置掛出一條重慶市規劃局提供的《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正式獲國務院批復》的信息稱,“日前,國務院以國函[2008]100號文件正式批復同意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該保稅港區規劃控制面積8.37平方公里,分水港和空港兩個功能區。”
該信息顯示,重慶市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的水港功能區面積6.00平方公里,空港功能區面積2.37平方公里,分為兩個地塊。
重慶市北部新區今年7月29日召開的“重慶保稅港區申報情況通報和北部新區范圍內劃入保稅港區的企業轉型或搬遷問題”會議稱,整個保稅港區項目為“一區雙功能”的格局,包括寸灘及周邊地塊的水港功能區和空港功能區,其中,水港功能區約6平方公里;空港功能區分為兩個地塊,一塊位于機場二、三跑道北側,約1.04平方公里,一塊為規劃的空港工業園區地塊,約1.33平方公里。整個項目近期規劃面積為8.37平方公里,計劃2013年完成;遠期拓展區按6.79平方公里控制性規劃,根據業務發展進行建設。
根據當地的測算,重慶保稅港區工程總投資估算為98.9292億元,將按35%自有資金、65%銀行貸款的方式籌資建設。根據重慶市政府測算,重慶保稅港區工程預算總投資收益率為9.45%,將大于8%的行業基準收益率,稅后財務凈現值為10.6856億元,稅后投資回收期為12.73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注意到,本次重慶獲批的中國內陸地區首個保稅港區中沒有包括當地專家此前預想的“鐵路板塊”,只有空運和水運。
一年前,當地一位主導并推動設立保稅港區的專家曾向本報記者描繪過當地的“水、陸、空”一體化物流區的設想概要。2007年11月,重慶保稅港區規劃選址基本完成,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重慶正式提出建中國內陸首個保稅港區的申請。
重慶市本次獲批中國內陸首個保稅港區只是該市申請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一部分,該市正在申請以交通、保稅港區為支撐的國內首個“內陸開放性經濟試驗區”,該試驗區最初構想為1650平方公里,后折中為900平方公里,這是一個整合了重慶市江北區、渝北區、北部新區的新區,當地官員稱此區為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的“中國第三區。”
保稅港區是該戰略定位的一個核心支撐。
重慶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保稅港區的設立,不僅將推動重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將使整個西部都從中獲益。一個直接的利好是,西部內陸省市的物流成本將大幅度降低。此前,渝、云、貴、川等地企業的貨物出口,需要到上海等地辦理出口退稅手續,時間慢還要占用大量資金。若在重慶保稅港區出關,短時間就能獲得退稅,效率、效益都將提高,而費用也將降低。
(第一財經日報 程維 2008-11-26)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