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當一些發達國家正為爭奪國際會計準則話語權而不斷角力的時候,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和改革完善也厚積薄發,逐步在全球會計游戲規則的話語權上取得了與中國實力相匹配的影響和地位。
作為全程參與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日前,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接受了《摻望》新聞周刊的專訪。他通過一個個的幕后故事,向本刊記者介紹了中國會計準則積極參與并取得國際話語權的曲折道路。
“立足國情、國際趨同”
《摻望》:請您談一下中國會計準則建立的大致情況。
劉玉廷:我國會計準則是在2005年開始建立的。財政部之所以在當時作這個決定,主要是考慮通過改革開放的不斷努力,我國經濟已經取得較大發展,實現了由上世紀80年代的資本輸入到出口大國的轉變。另外,也是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貫徹中央“走出去”的要求。在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會計準則在整個資本市場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財政部決定總結過去經驗,建立中國會計準則體系。這是中國會計準則建立的背景。
在構建會計準則時,本著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目的,我們確立了“立足國情、國際趨同”的原則。具體說來,一方面,中國會計準則體系要跟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不能關起門來建準則;另一方面,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決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國際準則。
2005年,會計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全面投入到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之中。不斷地發布征求意見稿,在征求國內理論和實務界意見的同時,并征求香港地區和國外的意見。2005年11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主席戴維泰迪率三位理事及兩位總監一行6人來京,與我們深入討論了中國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中的相關問題,雙方并于11月8日簽署了《中國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聯合聲明》。由于國際會計準則主要針對于歐洲,部分發達國家(如美國)并未執行國際會計準則,因此,中國準則與歐洲主導的國際會計準則實現國際趨同,對加重IASB的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2005年也因此被稱為IASB的“中國年”。
《摻望》:中國會計準則是如何與國際準則趨同的?
劉玉廷:根據《中國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聯合聲明》,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二者的趨同:
第一,中國將“趨同”作為會計準則制定工作的目標之一,旨在使企業按照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與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相同,但是,趨同的具體方式由中國確定,“中國不能盲目趨同”。
第二,中國準則體系跟國際準則只有兩項有政策差異。其一,關于長期資產減值轉回問題。根據國際會計準則規定,企業長期資產減值的損失要計入損益,當資產價值恢復的時候,再將其相應恢復過來。但是,根據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確定減值的時候必須看準,有恢復可能性的就不要減值,因為減值以后將不能恢復。這主要是為了防范企業利用資產減值調節企業利潤。其二,關于國有控制企業關聯方認定問題。根據國際準則,國有企業都是國家控制企業,因此,國有企業之間都是關聯企業,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易都叫關聯交易。對此,中國方面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都是獨立法人,各企業間獨立核算獨立納稅,如果企業間不存在投資或聯營、合營等關系的話,不能將其認定為關聯企業。這兩項都得到了IASB的理解,除此以外,中國準則和國際準則實現了趨同。
第三,中國準則對國際準則具有借鑒意義。比如,在關聯方方面,IASB在理解中國做法的同時,也進行了反思,并研究修改有關關聯方的24號準則,目前修改即將完成。修改以后,中國準則跟國際準則的第二個差異隨之消失。同時,中國適度引入公允價值的做法,得到了國際準則理事會的認可。
話語權與轉化為生產力《摻望》:請問中國在國際會計準則的話語權如何?
劉玉廷:我們的話語權還是比較大的?梢哉f,要建立全球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行的。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基金會組織架構中,中國前財政部部長劉仲藜在2005被任命為“基金會”的受托人,直接參與最高權力部門。在IASB里,中國證監會前首席會計師張為國,在2007年7月1日被任命為IASB專職理事,成為代表亞洲和新興市場的第二位理事。
另外,在國際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里也有我國官員參與工作。2005年10月,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被任命為準則咨詢委員會(SAC)委員,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以及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發揮了積極作用。財政部已推薦我擔任下一屆SAC委員。
而且,在工作層面,我們與IASB每年有兩次會見機制,會計司每年派出人員到IASB工作,討論中國現在什么情況,怎么制定,以及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所以現在國際準則趨同機制中,我們不是照搬照抄,我們具有相當話語權。
《摻望》:我國會計準則在實施的過程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劉玉廷:在會計準則的構建過程中,我們不斷對企業進行調研。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對企業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說,中國會計準則已經轉化為生產力。
第一,中國會計準則是有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管理制度。在中國會計準則之中,貫徹著一系列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比如,通過會計準則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在政策上告訴企業,企業在研發投入上形成的開發支出,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可以確認為無形資產,允許資本化。這樣就可以將企業的研發投入分期攤銷,促進了一般企業或者高科技企業的科技投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會計準則是完善資本市場的重要市場規則,是有利于投資者可持續投資的規則。中國會計準則不僅規定了政策,而且規定了披露要求。企業要據此作出財務報告,全面、真實、完整地體現企業的過去、現在,并讓投資者通過它能夠預測未來。這不僅增加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培養理性的投資者。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相得益彰,從而有利于企業做強做大,走向國際。
第三,中國會計準則是監管部門重要的監管標準。目前,財政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審計署、國資委等部門在對會計進行監管的時候,都以中國會計準則為監管標準。
第四,中國會計準則是促進企業走出去的國際商業語言。中國會計準則是經委員IASB認同的,不僅簽署了趨同聯合聲明,而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還要借鑒中國準則。除了趨同以外,另外,我們還要在世界主要國家和經濟體實現等效。
謀求全球“等效”
《摻望》:目前中國準則謀求全球等效的工作開展如何?
劉玉廷: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趨同后,中國財政部就開始研究并啟動與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等效互認工作,目前已取得了積極進展。
先就內地與香港情況來看,2007年12月6日,中國內地與香港簽署了《關于內地企業會計準則與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等效的聯合聲明》。根據聯合聲明,除部分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以及關聯方披露兩項準則相關內容需調節差異之外,內地企業會計準則與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已實現等效,這將有助于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降低籌資成本,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發展。
歐盟方面,歐盟委員會就歐盟第三國會計準則等效問題作出正式決定,在2011年底前,歐盟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在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不需要根據歐盟境內市場采用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調整財務報表。如果實現等效,不僅有助于中國企業在歐盟的發展,更有助于解決歐盟對中國的反傾銷問題,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也將得到進一步的認可。
美國方面,今年4月18日,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代表團訪問美國并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就中美兩國會計交流與合作問題簽署了《中美會計合作備忘錄》,在加強雙方會計合作、建立相互交流的工作機制等方面達成共識。與此同時,中美會計合作、趨同與等效也已列為中美經濟聯合委員會對話的重要議題。2007年美國宣布,非美國公司到美國上市可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由于中國準則已經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趨同,那么,我們希望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時可以直接用中國會計準則。目前,金融危機的發生,對實現趨同和等效都是個比較好的時機。
(《摻望》 張輝 2008-12-16 )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