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會計判斷不能太樂觀―― ―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朱小平
次貸危機對于會計來說,是相當寶貴的一課。它帶來的教訓如此深刻,包括金融衍生品的計量、公允價值的運用等等。除此之外,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朱小平在接受《中國會計報》專訪時認為,會計判斷不能過于樂觀,也是關鍵一點。會計要幫助降低高風險,就要保守些、穩健些、對未來事項的判斷更謹慎些。
衍生金融工具讓人看不清楚
“郎咸平說只要把衍生金融工具砍斷,就再也不會發生次級債了。其實這句話雖不一定對,但有一點他說出來了:衍生金融工具讓人看不清楚。”朱小平認為。
就是這個讓人搞不清楚的東西,讓世界上的許多銀行都深受其害。“我們國家因為還沒有實踐,所以損失有限,歐洲的很多銀行損失就非常之大了。”“衍生金融這樣的創新活動,實際上是最近四五十年才發展起來的。”朱小平告訴記者,“而會計是一門關于判斷的科學,是對經濟活動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其中確認、計量這一塊,就是要確定經濟活動是什么,后果怎樣。這是非常難的。我們為什么說會計是個古老的科學,又是個新興的科學?因為任何經濟活動一出現,會計馬上需要對其做出描述,并要抓住其實質。”在次貸危機中,會計的確認、計量,包含了對未來的預期。傳統會計是對歷史現象、過去的交易的計量,是以現實的交易為基礎。
而衍生金融工具則不同,它是透支、想象、設計未來。“例如倫敦的一個蠟像館,以未來的門票收入為抵押發行債券;羅馬市政府以未來的旅游收入作為抵押發行債券,次貸也是這樣,是以一些人未 來還款的額度為抵押來發行債券。并且還有一個放大作用。”朱小平打比方說,“比如你借了1萬元,銀行判斷連本帶利要收回3萬元,于是就以3萬元的未來收益做抵押,來發行債券。這一下子就放大了3倍。”但這一系列行為的基礎并不穩固。“這樣的過程之所以能夠進行下去,其實有幾個假設:第一,房價是上升趨勢;第二,不還款率是一個固定數,比如說20%;第三,這些資產會帶來未來的現金流入,也就是經濟利益的流入。”
會計判斷切忌太樂觀
從金融衍生工具的計量中就可以發現,會計判斷切忌過于樂觀。朱小平指出,會計賬目是成熟的,在披露過程中應該把不成熟的部分排除出去,對于已經披露的,要說明風險。所以未來事項在多大程度上被接納到賬目中,是要慎重的。
其實,“我們對歷史交易要計提壞賬準備和資產減值準備等等,有些計提都讓人覺得挺可怕。
這是會計上的保守原則―― ―盡量不高估資產、不高估收益、把需要考慮的費用都考慮進去,給投資者一個穩重的信號、保守的信號。”朱小平說。
但對未來,在危機之前,我們太樂觀。歷史有著一定的可靠性和客觀性,而未來則是對一種可能性的判斷,要找一個客觀標準很難。
所以我們有時就會用概率論的東西,剛才說的次級債最初設計的違約率不超過20%,但是這并不真實,客觀環境一變,房價一跌,人們咬牙還貸的動力就沒有了。
“現在會計越來越難做了,既要有理論,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判斷能力。”朱小平感慨地說。“而現在經濟生活的不確定性很大,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大。在 判斷的過程中,不確定性是影響判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次貸危機的關鍵在于,不確定性本身就被放大了。現在都在吹噓未來很好,但未來的事情會計能把握多少?會計如果對這種未來的不確定性過于樂觀,那么是不是會帶來其他的問題?”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只能建立在過去有限時間的基礎之上,而未來卻是無限的,因此想象力可以充分發揮,資產的規模可以無限膨脹。“但是我們要知道,穩健主義應該是會計的精髓!會計對歷史交易都小心謹慎,要計提準備,對未來怎么能那么樂觀呢?”“現在傳統的會計報告,是對歷史現象的一個總結,如果加上金融創新,就把樂觀的情緒帶了進來,對未來資產的確認就在報告上造成了資產負債的增加,前期做的所有保守的努力就都被抵消了。”朱小平說。
公允價值近年內不會廣泛應用
在次貸危機中,還有一個被推向風口浪尖的事物:“公允價值”。
結合國內情況,朱小平認為,我國能夠使用公允價值的領域,一個是房地產,另一個就是衍生金融工具。而衍生金融工具這一塊我們實際上基本沒有開展。而房地產市場,在穩定的時候還是可以用的,一旦劇變就不能再使用了。所以公允價值應該是在一個成熟的市場、在一般情況下來使用。
但現在看來,完全成熟的市場實際上是一個理想市場。“在國內,我覺得至少在近年內不會被廣泛應用。”“當然,作為一種理念還是需要的。”朱小平說,“現實問題的關鍵是,公允價值是在成熟市場中頻繁交易的一個價格形態,在現實交易中很難把握。”
(中國會計報 賈麗娟 2009-2-27 )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