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是大型央企,下屬上市公司中國船舶曾是“史上第一高價股”,去年股價一度達到300元。因為它是明星股中的明星股,因而中船重工的假賬風波也把中國船舶推上了風口浪尖。
中船重工做假賬的曝光,直指我國資本市場體制性弊端的核心。毋庸諱言,假賬源自我國資本市場的三種胎毒:我國股市起初是為國企解困而設,一些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產品沒銷路的老國企,不做假賬絕對上不了市,此其一;大型國企做假賬的動力往往來自“上級”,“數字出官”凸顯了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官員政績考核制度的弊端,導致一些國企做假賬如烹小鮮,此其二;一些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其核心是財務控制,典型就是“一支筆”制度,此其三。三種胎毒導致三種后果:法不責眾企,罪不及高管,罰不及國資。
體制性弊端是假賬的根源所在,而監管制度和處罰力度的不足,則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假賬之風。可以說,當前,做假賬企業的機會收益遠遠大于假賬敗露的成本。通常情況下,被查出做假賬的企業所受處罰只是被通報批評一下或罰款10來萬元了事,與其說這是一種處罰,還不如說是一種“激勵”。
長期以來,假賬問題給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困擾與危害:首先是誤導投資者,企業對財務數字若可自行調節,那它就能操縱股價,使投資者受損而造假者受益;其次是對資本市場的公平交易制度及全體上市公司信譽造成致命傷害;更重要的是,假賬提供的錯誤信息,可能導致宏觀決策失誤。中船重工年報審計的注冊會計師認為,“既然政府確定了保增長的目標,相信有更多的國企會調低2008年利潤”――這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企業做假賬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保增長的目標就有可能淪為做假賬者操控的數字游戲。
假賬問題危害如此之大,因此必須徹底清除,手段就是讓造假者的成本遠遠超出收益。有兩個現成的辦法可以“拿來”:一是學美國,將財務問題與企業高管捆綁,斷絕高管推卸責任之路,消除其造假動力;二是學日本,對假賬行為開出天價罰單(去年,日本大型造船企業IHI因偽造財務報表被罰15.94億日元,約合1.1億元人民幣)。如果還不行,就不妨考慮要求做假賬的上市公司退市并賠償投資者損失。
對于企業做假賬的行為,監管部門是時候出重拳打擊了。
(京華時報 莫豐齊 2009-3-16 )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