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控股去年10月首次發布業績預告時曾表示,預計2008年度累計虧損約為2000萬元左右。至12月,公司發布第一次業績修正公告,預計2008年度凈利潤約300萬元。但公司昨天第二次修正業績預告,經過這次修正,其2008年度凈利潤由盈利再度轉為虧損2000萬元左右,同比下降290.02 %左右。據悉,兩次變更業績預期,主要是因為公司財務部門同會計師事務所在公司年度審計過程中對有關資產減值的認定發生分歧導致的,尤其是在全額計提還是部分計提的問題上存在分歧。
同樣,欣龍控股也因計提原因從原先預計2008年度虧損3000萬元,下調為預計虧損1個億。原來,年終之后欣龍控股對各類存貨、應收款項和主要生產設備、房屋及建筑物等進行了清查,并對資產價值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評估。最終,公司認為在存貨、應收款項和主要生產設備方面存在較大的減值損失,并對可能發生減值損失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由此導致其業績預期發生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現象并非個案,自1月份以來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向下修正業績預期。從這些公司公布的修正預告來看,化工、信息設備、房地產、紡織、金屬行業均是“重災區”。據分析,這主要是由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持續惡化,對上市公司造成的影響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導致公司全年業績繼續下滑。在此情況下,上市公司不得不下調其業績預測。
有關業內人士也表示,盡管2008年下半年上市公司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已有心理準備并提前做出業績預警,但實際情況比企業想像的更加嚴峻。一方面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使得公司銷售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跳水使得普遍持有存貨的生產型企業大幅虧損,這兩大原因令我國整個生產企業陷入困境,尤其是鋼鐵和化工行業。對于鋼鐵企業來說,前期高漲的鐵礦石原料成本尚未完全消化,國際市場迅速降溫的鋼材需求又使得鋼鐵產品銷售大幅連續下滑,國內不少鋼廠都出現限停產現象;而化工企業為了維系正常生產一般都有不少原材料尤其是石油的囤積,在大宗商品價格跳水后計提損失驚人。今年年初,不少上市公司重新計提了存貨跌價減值準備,且絕大多數公司是加大計提,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業績預期生變
(上海證券報 王璐 2009-3-11)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