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會出現滯脹
■本報記者 張娜
“預計2011年我國GDP增速為9.6%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將保持平穩增長,消費、外貿增長速度將比上年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4月20日發布的《中國經濟前景分析――2011年春季報告》預測,在基礎設施財政性投資部分淡出、貨幣政策轉向穩健、“十二五”開局之年地方投資積極性較高等不同因素綜合影響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保持平穩增長,增長速度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在多種因素作用下,2011年我國通脹壓力較大,預計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4.3%。“5到6月份CPI可能達到全年峰值”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研究員表示,“總體上看,我國2011年經濟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宏觀經濟運行仍將保持增長較快、通脹可控的態勢,不會出現滯漲。
自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以來,坊間有聲音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進入滯脹期,當前的任務是防止滯脹。但在陳佳貴看來,一季度9.7%的增長仍然不低,而且是從高位回落,屬于調結構所需的正常波動,而通脹率上升也是短期波動,隨著緊縮性政策跟進,會逐步回落。現在并無跡象表明,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脹壓力持續加大有長期并存的趨勢,2011年我國經濟不會出現滯漲,并且“十二五”期間出現的可能性也不大。”
他同時表示,宏觀經濟經過多年快速增長,需求旺盛必然加大通脹壓力,但隨著經濟潛在增速的回落,內在通脹壓力會逐步下降,有可能在2―3年內把通脹率控制在3―4%,而很多人擔心的滯漲風險并不明顯。
《中國經濟前景分析―2011年春季報告》稱,目前通脹壓力大與多年經濟高增長有關,如果把經濟增速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需求較平穩,成本就會得到控制。現階段中國的潛在增長速度在9%左右,只要保持在8%―10%的區間內,通脹率控制在4%之內一般是可能做到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據中國社科院測算,價格翹尾因素對2011年中國CPI的月度平均影響將達2.6%。
中國經濟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抑制通脹,2011年全年CPI有可能超過4%的預期目標。他建議,充分利用當前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時機,調整和完善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方向和實施力度。并且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向保增長、惠民生、促轉型、調結構的方向轉變。
陳佳貴說,盡管2011年我國有必要也有可能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但“積極”的力度應低于2010年,是偏向穩健的“積極”。一方面要繼續保持適當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另一方面在實施力度上要比前兩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嚴重時有所減少,以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通脹與防范財政風險之間的平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