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在內地市場拓展最為謹慎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終于撒開了腿。
7月17日一大早,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首席運營官保羅?奧斯林(Paul J.Ostling)就跑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并且拿到了“88號”門票。有人告訴奧斯林,“88”在中國是個很吉利的數字,這讓這位一頭白發的美國人相信,當天下午揭幕的“安永大樓”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未來都會擁有好運。
7月份起,安永在北京的辦公地東方廣場東方經貿城東三辦公樓改名為“安永大樓”。這是安永第一次在中國冠名所在辦公樓。在2002年安永遷入此地時,辦公室面積不過4000多平方米,有200名員工。現在,安永已經擁有了大樓的五個樓層,員工數目也增長了將近10倍。
此時,坐落在東方經貿城西二辦公樓、同為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卻正希望以低調來消除“科龍風波”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為科龍2003年年報出具了“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德勤正遭到各方質疑。在此之前,德勤還涉及古井貢5910萬的漏稅事件和中芯國際涉嫌套匯案件。在內地市場業務遙遙領先于其他三家的普華永道,則在2005年7月28日被財政部責令限期整改,主要原因是對京東方、黃山旅游兩家上市公司的審計問題。而安永的另一家競爭對手畢馬威,同樣因涉嫌在內地上市公司錦州港虛假陳述案中負有連帶責任,2003年曾經遭致起訴。
客觀來說,安永在近年頻頻爆出的上市公司案件中“獨善其身”,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其早期在內地市場業務拓展有限。盡管2001年就與上海的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合并,但安永之后在內地拿單的分量和數量上,都與其他三家競爭對手差距明顯。數據顯示,2004年,“四大”在內地的事務所――普華永道中天、畢馬威華振、德勤華永和安永華明分別以9億元、4.3億元、3.7億元和3.2億元位居內地會計師行業的業務收入前4名。身為美國第二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安永,在華業務收入還不到第一名普華永道的一半。
不過,本土化也使得安永相對更貼近內地。作為第一家合并中國會計公司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目前在內地的員工95%以上都是中國人。“本地化是我們主要的戰略之一,因為本地的員工更了解當地的政策和環境,也與當地有更良好的關系。”在北京辦公的安永合伙人宋達成說。
2004年是安永在內地拓展業務的轉折年。安永在下半年連續新設兩家辦事處,并且招收了600多名應屆畢業生。2005年,安永又招收800多名應屆畢業生,在中國的員工總數目前已經接近5000人。近年來,安永在內地市場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了30%。
促使安永發力的原因是,過去三年GDP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長的內地市場已經“更具戰略重要性”。“隨著中國市場份額越來越重要,安永必須高度警覺,為未來投資。”奧斯林表示,“沒有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能自動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它必須首先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經濟體中的領導者,中國已經成為較為重要的幾個經濟實體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經濟實體。”
按照安永的說法,其未來將在內地投資數億美元,其中最主要是吸收人才。安永此前曾宣稱,計劃每年在中國增設2-3家辦事處。安永中國區主席孫德基則透露:“今年我們將繼續擴大應屆畢業生招聘規模,預期人數達到1000名。在未來的10年,安永中國員工人數將超過25000人。”
“四大”對于內地應屆畢業生的爭奪將因此更加白熱化。2003年末,德勤宣布的中國5年成長戰略顯示,員工人數將增長4倍;2004年,普華永道表示,將在未來數年內每年至少招聘1000名應屆畢業生;畢馬威也表示了人才擴張的決心,并且同樣以應屆畢業生為主。 而在高端CPA(注冊會計師)領域,“四大”的人才競爭同樣激烈。高端人才不足往往導致會計師事務所痛失大單。業界流傳,在當初“四大”對建行審計業務的競爭中,正是因為建行擔心德勤和安永在人力儲備上稍顯不足,而首先否定了這兩家公司,最終畢馬威以金融人才的微弱優勢戰勝普華永道,取得了這單高達2億元的業務。
在2005年年中一口氣新增28名中國合伙人之后,僅在合伙人方面,普華永道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的人數已超過260人。成功合并北京天健也為德勤帶來了交通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兩個銀行客戶。而在幾何級數般的人才擴張支持下,安永在2005年完成了工行16家省級分行的審計工作。
孫德基并不否認安永對于高端人才的關注。他承認,通過與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并已經讓安永了解到要整合兩種不同的文化并不容易,安永未來在內地拓展時,將以吸收本土專業人士的方法來替代與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并。(商務周刊 張婭 2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