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大型企業迅速崛起。企業的規模化發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事務所提供相應的專業服務。因此,事務所“做大做強走出去”的發展目標將表現得更為迫切。
近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京召開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座談會,政府有關部門、部分“走出去”企業的代表和國內大型事務所的負責人參加了座談,共商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走出去”之路。業內人士均認為,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不僅有益于自身的發展,也有益于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它將對改善中國經濟結構和支持出口貿易轉型,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以及更好地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具有積極意義。
各自為戰,相繼走出去
政府對于事務所做大做強提出了總體目標,用5至10年的時間,發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能夠為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提供綜合服務的事務所,在此基礎上,發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夠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提供跨國經營綜合服務的國際化事務所。對此,國內的事務所又是怎樣應對,怎樣發展的呢?
擁有注冊會計師行業本土第一品牌的上海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管理有限公司首先向實現“走出去”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8月25日,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管理有限公司與香港浩華會計師事務所在上海舉行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它們將統一使用“立信”品牌。公司董事長朱建弟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事務所的下一步發展目標就是繼續把立信管理公司的這種模式做大。在國內,吸收各地區有實力的大所,成為立信的成員所;伴隨著財政部走出去的策略,還要在國外其他地區尋求合作意向,在國外設立我們能夠控制的以立信命名的事務所。
不單單是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率先“走出去”。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大信會計師事務所也成功地吸收合并了香港梁學濂會計師事務所,這也是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實現“走出去”的第一步。大信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吳益格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會積極做出響應政府的“做大、做強、走出去”號召的實質性舉措,爭取為國內民族大所的“做大做強走出去”樹立典范。
“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的目標是用5年的時間使業務收入達到5個億,使我們的人員達到1600人,使我們的服務從香港特區擴展到新加坡、越南、非洲、歐美等國家。對此,我們也制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框架。”吳益格誠懇地說。
2007年1月1日起,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新會計準則率先在中國上市公司中實施,這部準則的實施不僅會有力促進中國吸引外資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也十分有利于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然而,中國的本土事務所并不都是積極響應“做大做強走出去”的號召,規模相對小的事務所明確告訴記者,做大做強走出去對我們而言太遙遠了,我們不參與這個戰略,更不會對此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也許,保持沉默是它們最好的選擇。那么,究竟是我們的主管機關把它們打進了做大做強的“冷宮”,還是它們壓根就對做大做強不“感冒”呢?它們的無聲建議會引起主管機關的注意嗎?
合并浪潮再次掀起
按照國資委的規劃,到2010年央企數量將從目前的159家減少到80-100家,這意味著在未來3年內,將有1/3到1/2的央企參與重組。伴隨著央企的合并重組,必將出現一批航母級的大型央企,這就必然要求出現一批航母級的事務所與之匹配。由此看來,此次央企大合并對注冊會計師行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會計師事務所而言,迎來新機遇的同時將面對巨大的挑戰。這會不會再次掀起事務所合并的浪潮呢?中國本土所的“四大”會不會在此次整合中閃亮登場呢?
對此,吳益格認為,事務所的合并浪潮已然來臨,合并整合是大勢所趨。縱觀排名在前十幾位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它們的發展沒有一個不是強強聯合的。中國本土所的發展壯大也將會是強強聯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早日在國際會計師行業的舞臺上看到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身影。
“其實,在政府沒有喊出‘做大做強走出去’的口號時,我們也倡導推出民族所的‘四大’,將民族所‘四大’的品牌打出去,為國內高端客戶在海外的二級子公司提高輿論上的導向。”吳益格坦言。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位高級審計經理告訴記者,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并購整合行動早就開始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會計市場已經放開了。國外的事務所大量涌入,對國內的本土所造成很大的沖擊。從那時起,國內事務所就開始了并購行動,至今已初具規模,也形成了本土的幾家大所。
他不乏擔憂地談到,事務所間合并的最終目標就是做大規模,提升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百強中的座次。因為不做大規模就很難承攬到大型央企的業務,就招攬不到業內優秀的人才,這樣就形成了本土所一味追求規模,而降低了執業質量,導致事務所風險加大。
那么,在事務所的并購整合之中,究竟哪種模式適合事務所的發展呢?“跟緊央企合并的腳步,同樣要求事務所做大做強。”朱建弟說。在事務所合并的浪潮中,不同的事務所都在尋求不同的模式,立信是一種探索的模式,它不僅借鑒了四大的模式,而且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四大。我們力求做到立信管理公司旗下所有成員所的審計質量控制以及管理模式都達到統一。
“事務所要做大,就要強強聯合,做到各方面的統一,比如管理的統一、執業質量的統一。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目標就是成為國內的最大所,成為本土所走出去的一個典范。”朱建弟展望。
權威機構做出了這樣的指示:事務所做大做強,以專業服務能力、質量控制能力和專業競爭能力的提高為目標,不單純追求規模擴大。要在實現規模擴大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理念的重塑或認同。通過內部管理制度的整合,以統一品牌、統一執業網絡、統一質量控制、統一人力資源、統一財務制度、統一信息技術平臺為支持,提高專業服務能力、質量控制能力和專業競爭能力。顯然,對事務所的做大做強及其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內涵和外延相結合
事務所的做大做強,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需要中國事務所憑借其專業優勢,不斷發揮信息導向、國際鑒證、戰略咨詢等重要作用。財政部副部長王軍曾說過,希望廣大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把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做大做強走出去納入到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體系當中,在企業“走出去”的進程中,充分信賴和依托我們的事務所,共享資源,共謀發展,共創成功,實現企業“走出去”和事務所“做出去”的雙贏。那么,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著什么樣的困難和障礙呢?對于事務所“走出去”有何建議?
吳益格說:“行業做大做強,人才是根本,國內的事務所走出去,首先面臨的就是人才問題。事務所要走出去,沒有大量的國際化高級人才,業務就沒法開展。因此走出去需要加強人才培養,以中注協的一些培訓計劃為基礎,同時注重英語和國際業務的培養。二是資金,事務所引進人才,辦分支機構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三是資質,希望在資質互認方面能有一個寬的途徑,也就是說在民族所排名在前10位的事務所中,做到高級經理的注冊會計師,可以到香港去注冊。因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目前尚無法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包括境外企業所在國的認可。最后就是業務的回歸,能夠將“四大”壟斷的高端業務適當地回歸給本土所。在境外上市企業能夠優先考慮聘用在境外有符合條件分支機構的國內大所為其提供年報審計服務。”他侃侃而談。
(財會信報 2007.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