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在環境管理問題上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采取有效措施在我國企業中推廣環境管理會計不失為一種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可行方法。
近年來,我國企業的環境意識也在逐步提高,對企業內部環境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實施也越來越重視,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系列認證的企業逐年增多。綠色供應鏈管理與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評價也已經納入有些環境領先企業的戰略規劃。同時,隨著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包括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在內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都面臨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有些企業已經通過ERP系統的引進,對會計核算與管理體系也進行了改進,使管理信息的搜集和使用成本下降,成本核算流程更加規范。
政策工具有哪些
選擇政策工具的核心問題是要考慮所選擇的政策工具對規范目標群體的行為是否有促進作用,只有能刺激企業使用環境管理會計的工具才是恰當的選擇。
因為環境管理會計主要是為企業內部決策服務的,政府不可能通過制定環境管理會計的會計準則或統一的會計制度實現推廣的目的。推動企業實施環境管理會計的途徑不外乎兩個:外部壓力和內在動力。從目前各國的實踐情況看,外部壓力一般均為間接影響,如通過環境報告等強迫企業披露環境信息;通過完善環境法規體系在技術指標上對企業施加壓力等,提高企業的合規成本等。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直接作用于環境管理會計本身,只是一些外圍措施。內部動力是指企業自身認識到采用環境管理會計的技術和方法能使它們減少環境風險,甚至獲得更大的利益,而積極主動地應用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因此,提供指南或指導性文件,由企業自愿參照執行,并設計出符合企業自身生產工藝、流程及符合企業管理信息需求的環境管理會計體系,使企業發現采用環境管理會計體系的優越性,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根據聯合國建議的四類政策工具:信息工具、激勵工具、自愿性計劃和法規工具,本人認為,現階段,我國政府推動環境管理會計最有力的工具是信息工具和自愿性計劃。
施行關鍵:信息+自愿
信息工具主要包括:(1)競爭與獎勵計劃;(2)促進公開披露信息或環境報告;(3)支持案例研究或探索性項目以及經驗交流;(4)環境管理會計的互聯網會議、研討會、培訓課程;(5)軟件開發和發放(銷售);(6)把環境管理會計的原則納入教育課程;(7)培訓工具包的開發;(8)政府在公共決策領域應用環境管理會計。
在競爭與獎勵計劃方面英國的經驗值得借鑒,在環境報告及信息披露方面日本的經驗者的借鑒,在案例研究方面許多國家及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些都是推廣環境管理會計的成功經驗。對于其他幾項內容,現階段實施有一定的困難,如軟件開發就需要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將環境管理會計納入教育課程并能夠通過畢業生傳播和應用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府在公共領域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更不現實,因為到目前為止管理會計還未進入公共部門的核算體系。
自愿性計劃主要是指鼓勵自愿性激勵或協議,包括環境管理會計和自愿性環境業績及報告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EMS)等,該工具的優點是:(1)利用私人企業相互施加壓力;(2)對政府而言成本較低;(3)使用的衡量方法最符合企業的成本效益。自愿性計劃強調非強制性,即政府不出臺任何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使企業的供應鏈之間、同行之間形成協議性約束,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實現對企業環境管理水平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關注原材料的綠色采購問題,并依據一定的環境認證標志選擇承包商等。
法規工具和激勵計劃并非不重要,只是實施過程需要政府各相關部門的廣泛的配合,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再者,受規章約束的方法一般不被管理會計所接受。當然,從長遠來看,法規工具和激勵計劃都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動力。
總之,隨著我國政府對環境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大,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政策法規將不斷出臺,企業的環境合規成本也必然持續增加,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政府有關機構在環境管理會計的推廣中必將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中國財經報 白蔚秋 2006-6-25)